个人资料

chinaboy1

 

文章数量:10

点击人次:10703

博文分类
搜索
存档
最新评论
是“观念错位”还是“诚信危机”致使康力走到今天???(五)

专家点评

《直销文库-江湖典故 》之《“新加坡康力国际”或“Team”的几位“运作高手”》 真伪[@more@]

最后,针对作者-直心人所写-《“新加坡康力国际”或“Team”的几位“运作高手”》内容的相关陈述,本人近日通过多渠道联系D-Team管理层、员工,还有多位原康力国际(新加坡)的经销商领袖以及新加坡的友人、同学多方面了解、求证后,给予如下剖析:


一 中国直销市场的开放,对任何身在海外想进入中国市场运作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香馍馍”,更何况是拥有70%炎黄子孙、40万中国人,近在咫尺,而且与中国政府、民间商贸关系极佳的新加坡呢!不言而喻新加坡经销商联想到的美好结果是什么?广东康力的到来无疑是给新加坡经销商提供了一条进入中国市场的高速通道。广东康力在新加坡市场制定的奖金制度也是根据早期国家政策为主导前提制定的,目的是为了配合颁布出台的直销法。根据对制度的获利分析,对于自身经济条件极为优越的商人来说,自然会做出最大利益的抉择-投资。


二 潘女士入主广东康力负责直销业务后,国内的业务发展速度明显超越新加坡市场,而政府对直销牌照的信息披露的谨慎以及康力董事长在公关过程中信息的不确定性,自然会产生获牌日期不确切的信息,这在市场开放初期是非常正常的,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如此特点,可见该文章作者并不了解中国官方的办公效率和办公流程。在此情况下,身为康力国际(新加坡)总经理的潘女士,自然要以安抚经销商浮躁心态,鼓舞士气为上。任何一个人管理者、市场精英都会这样做。


三 从广东康力集团工作人员以及部分国内营销人员处了解到,2007年1月27-28日,在广东康力获得直销牌照的开幕庆功大会上,集团的大会活动议程表里,鲜明的写着潘女士的演讲时间,而且是以代表其海外总部总经理的身份上台演讲,同时根据相关照片资料显示,广东康力董事长-许瀞予上台讲话的讲台边,依然摆放着集团当时起盘于康力国际(新加坡)的主打产品-康力牌水机和脑力源(世界顶尖品),可见康力国际(新加坡)是一直是被广东康力总公司认可的。


四 2007年3-4月间,潘女士因操劳过度,被诊断出患有直肠癌,立即入院,在新加坡莱佛士医院前后历经三次大手术,闻此讯息,前往探望的公司代表、合作伙伴、公司成员、朋友等络绎不绝,花篮放满了整个房间,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可见潘女士在当地的声誉和影响力并不是文中所述的那么不值得推敲和验证。就在潘女士住院期间,广东康力集团单方面公布了与康力国际脱离关系的声明,据知情人透露,因为知道潘女士完成康力大业,报效祖国一直是潘女士的心愿和梦想,D-TEAM管理层遵从医院医师的嘱咐,一直向潘女士屏蔽该消息以免因为情绪而影响手术治疗。


五 2007年4月,在失望和遗憾中,康力国际(新加坡)停止运营,工作人员已各自找到工作就业,经销商也已各自解散,据悉相当大部分经销商加入一家美国公司继续参与直销运作,这在直销行业里是很平常的事,这种情况下,康力国际(新加坡)自然没有继续经营的必要。这与广东康力于2007年6月20日在其网站上刊登申明,表明新加坡与广东康力由隶属关系变为独立法人”,介于时间上有很大的出路,而根据笔者了解,目前潘女士手中拥有完整的公司法律文件以及详细的记录资料,因此可以理解为这只是一种国内企业惯用的官方宣布的形式,意味着双方的利益纠纷有了了断,而事件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经销商的归属问题,潘女士在住院康复期间,仍多次与广东康力高层交涉,以求尽快解决新加坡经销商的归属责任问题。从法律上程序上来看,两国之间的差异很大,运用《国际法》调研的过程会很长,特别是涉及到拥有特殊背景的中国央企的司法争议,更是相当漫长,这对经销商而言自然是难以接受的。而根据文中所述,可见作者并没有去了解过任何广东康力在国内的实际运作情况,在没有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自身意愿没有达成的情绪左右下,片面的看待和理解新加坡所发生的现象,自然会对整个事件来龙去脉缺乏公正的判断。


六 对于文中所述的“日前,新加坡经销商打电话到广东康力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案却是:“在公司的任何资料上都没有在新加坡成立公司的资料记载”。”,据知情人透露,潘女士对此事件态度坦然,因拥有充足证据资料和文件可以证明在新加坡运作的合法性,如果新加坡的经销商促使“广东康力”走向司法程序,潘女士愿协助经销商提供其保留的完整资料文件,以示清白,也还自己一个公道。对于康力事件的发生,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不仅仅是经销商,包括潘女士、康力集团、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声誉,但是否为骗局,应该以法律来做为定性标准,而不是个人的理解。


七 对于D-Team的组建发展过程,该作者的阐述绝对是极不负责任的造谣、道听途说,自做主张的判断和偏激理解,根据我从任职在D-Team的多位同窗好友了解到的信息:当初加入D-Team就是想通过在公司实际业务的运作中学习和历练来提升自己的商业意识和技能,而并不是该公司需要募集资金来找他们。出资购买公司股份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是一部分校友首先主动向潘女士提出希望全程参与,完全自愿合法,都有正规的法律办理手续文件,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参与购买股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而其实大部分留学生家境都还不错,何况数额也很小。最重要的是,后来有部分成员因为个人原因(去欧美深造、定居,回国发展,个人独立创业等等),在有违股份公司股权变更规定的前提下,潘女士也一如既往的全额如数购回售出的股权,而且至今这些人仍在关注D-Team的发展,时常保持着信息往来,和该文阐述的“穷学生没钱可榨”之类的指责内容大相庭径,对于文中把这群拥有硕士、博士以上学历的中国留学生言下之意定性为贫穷而且无知,摇旗呐喊之流,实在是让他们感到愤慨和好笑之极。


八 此事件凸显当前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市场开放,企业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特别是以中央集权制为主体的央企,在计划经济模式走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在面对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人才过程中,行使政策职能导向的把握度上面临的一大挑战,企业拥有权和行政管理权的合理划分,职业经理人和企业法人之间的观念统一,对跨行业领域的认知和调查研究等相关课题,以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秉承诚信的态度值得深刻的反思。


九 根据文中所述的三家公司,已经从三家公司的管理层处到证实,介于潘女士领导的公司及其管理层在企业发展定位和规划、行业管理经验、资本市场以及资源等的明显优势,经过多次商讨和谈判,交由潘女士领导的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强强联手,共同发展。


至此,对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呈现在上述的章节当中,做为一种分析并不代表全部的内容,其中有部分内容可能当事人是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目的在于阐明事实真相,见仁见智,世人自有公断。而通过此事件,受到伤害的不止是经销商和相关人员,而更大的损失将会是国家的声誉、企业形象以及行业的道德伦理。

«上一篇:是“观念错位”还是“诚信危机”致使康力走到今天???(一)   下一篇:是“观念错位”还是“诚信危机”致使康力走到今天???(二)»

评论(0) 点击次数(756)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