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icesee

 

文章数量:8

点击人次:7987

博文分类
搜索
存档
最新评论
解析海王直销

纵论直销企业

2005岁末年终,一拖再拖的《中国直销管理条例》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间业界风起云涌,志在直销领域大展拳脚的传统企业更是酬躇满志,纷纷表现出舍我其谁的豪迈,各种准备工作都在悄然进行。

一时之间,健康元、万基、哈药、海王等在传统领域呼风唤雨的“巨人”企业纷纷大张旗鼓闯阵直销,高调宣传、高点进入。从那时刻起,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传来传统明星企业意欲转型直销的消息,凡此种种着实令人振奋不已。

2006年,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中国的直销经理人无不体验着瞬间天堂的狂喜和瞬间地狱的大悲!在大喜大悲肿,并非正统“科班”出身的直销CEO们与传统老板们展开了数次较量,同时双方都在承受着冰火两重天的艰熬!直销经理人像走马灯一样在各个企业之间游走轮换,成就了本年度直销业内最大的“新闻点”,一会儿火速走红,一会儿“绯闻”满天,中国直销媒体因此也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由此一年经历,我们清楚的看到,投机意识的畸形追逐,老板的心态自闭,以及经营理念没有及时重构,这些或许就是传统企业走进直销之前早就为自己设计的美丽陷阱。考察以往的传统企业进军直销的林林总总,我们从这些传统直销企业的行为走向上,可以看到某种趋势和暗示?

此刻回头看看,曾经试图转战直销市场的传统企业伤痕累累,欲罢不能……回想曾经的雄心壮志,现在只能扼腕叹息;而今后的路,又该怎么走?莫非直销模式真的和传统的大型内资企业无缘么?

痛定思痛,希望最惨烈的失败能够免去百转千回的抉择,剔除头脑发热的莽汉,找回曾经的理性,留下最想成就直销梦想的企业,为中国民族直销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企业寻找一条通路,为后来者开疆拓野提供指路明灯。

呜呼,几多辛苦,几多沉浮;几许飘荡、几许轮回。传统企业的直销之梦,谁能在你的前方挂上一轮绚丽的彩虹?

【点评】05年和06年,是传统企业开始在直销业界各显其能的时期。但是,如此吸引眼球的传统企业进军直销,并不是因为他们所向披靡,战功赫赫。而恰恰是这些企业在直销业界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他们在传统领域表现的那样判若两人,令人惋惜。这是为什么?难道直销和传统企业无缘?不是。那么症结何在?本文试图通过海王直销之路的分析和点评,来了解其中的部分原因。然而,先行者,大魄力也。虽败犹荣,足当得起一个“敬”字。从另外一个方面,分析问题,评说时弊,原本也是存着一个“抛砖引玉”的心愿,为后来者思考就是了。

海王直销背景概略

所谓海王直销,实际的操盘实体是海王健康之家实业有限公司。翻开海王集团的官方宣传手册,健康之家其实并不在海王集团的管理架构序列之中。健康之家是高锦民先生在其主理的海王广告公司内断海王集团广告经费的大笔投入、外遇同行企业的激烈竞争的两难之际,为了谋求更广范的生存空间而自行成立的公司。这间公司主要借助海王集团的生产优势而试图用“店铺零售+电话购物”的方式专门销售各类保健品。

但是,自从开业以来,经营状况很差,在其进行直销之前的05年,销售额大致在几百万元。这是濒临企业关张歇业的临界值,至少在高先生看来,这是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更加要命的是,高先生一直是依靠海王集团的广告经费的巨额投入来维系自己在广告业界的成功者的形象的,所以坊间也一直就有高先生是因为依附而成功的种种说法,而健康之家如果不成功,不就更加坐实了这种说法?这个担心是否左右了高先生,暂且不说,高先生不愿意看到自己在保健品营销上无功而返则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高先生除了试图通过经营保健品而在广告之外另谋发展之路以外,还试图涉足房地产业。高先生在武夷山就有规模庞大计划宏伟的房地产项目,这个项目不仅有高档商住楼,还有具备国际水准的会展设施。这个项目如果启动,而高先生又执着地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巨额投入就是必不可少的了。所有这些,又是对高先生自有资金的严峻挑战。而高先生的巨额自有资金又从何处广开源头?

这个时候,高先生接触到了直销模式。

海王集团是一个支系庞大的企业,高先生领军的海王广告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即使是在海王广告公司大量经手集团的广告经费的时期,高先生负责的海王广告公司也不是海王集团的支柱企业,而在海王近几年大量削减广告投入的情况下,高先生的海王广告公司被日益边缘化就是必然趋势了。

而在另外一个方面,尽管高先生是张思民先生的嫡亲妹夫,但是在集团内部,高先生并没有凭借这个特殊身份而广结善缘地构建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倒是恰恰相反,高先生似乎一直游离在海王人事体系的空闲地带。

总之,概略研究海王健康之家的直销行为的背景,有三个基本特点十分惹人注目:1、传统企业梦想再次辉煌,进而再造身份和身价的尊贵;2、传统企业面临资金枯竭和紧张,特别希望开源节流;3、直销市场全线飘红,国民基础广泛的投机性冲动不在追捧股票之下,如果能进军直销成功则高先生无疑辉煌无量。

【点评】转战直销,改变经营方式,于求新求变中问鼎中原,这原本无可厚非。而传统企业试水直销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个是雄心勃勃,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己没有进入过的市场,属于“见田就耕”之列;一个是身陷窘境,为了摆脱当前的状况而寄希望于新的尝试,属于“借机突围”之列。海王健康之家是新成立的试图经营保健品的企业,算不上业绩辉煌的老牌成功者,急于求成在所难免。然而急切浮躁历来是孕育短期投机和心理多疑缺失的温床,急功近利和只顾眼前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海王直销事件回放

【海王直销镜头之一】开盘会盟之流产

和许多传统企业一样,高先生敏锐地认识到,直接和具备广泛人脉的团队大领导人结盟,可以迅速的占有一块赖以强力冲击直销市场的滩头阵地。所以,有关海王健康之家的直销线路图,高先生规划的十分明确,就是针对团队大领导人“让利+放权”。于是,在05年底,高先生和几个心仪的团队大领导人签订了一纸协定,成就了一次双方皆大欢喜的“诸侯大会盟”。根据这个协定,健康之家会从总的销售收入中额外给核心领导人几个百分点的提成,同时也规定接受签约的团队领导人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销售额指标。

海王直销是05年下半年的事情,到061月份以前,海王和团队领导人之间的合作十分亲密融洽。就是对于直销来说至关重要的奖金制度以及后台软件都是团队领导人说什么就是什么,更不要惶说其他细节之事。俨然之间,气氛如亲兄弟一般,相互赞美之际,大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意境。

但是好景不是很长,随着开始进行直销实务性操作的逐步展开和深入,利益和理念上的冲突让海王直销的诸侯大会盟开始出现了裂痕。首次公开化的冲突由06年初的一次直销招商会引发,从此,海王直销的诸侯大会盟就越发变得貌合神离不可收拾了。

那是一次普通的招商会,但是在会议已经召开,经销商已经入住宾馆等待开会的当口,海王拒付有关的会务费,理由是负责组织工作的团队领导人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收齐参会者应交的会务费。即使是团队领导人同意没有及时收齐的会务费从日后自己的奖金中扣除,海王仍然不肯代垫相关款项。最后,还是由团队负责人出面付钱才使得会议照常进行。

这次会务费事件,海王方面认为,经销商不遵守承诺,总是在经费上挤兑企业,处处不把企业当回事儿,就该用强硬手段杀杀这股歪风。经销商认为,刚刚开盘之际,凝聚力和号召力还不够,不能简单粗暴的强制收费,应该灵活处理,以吸引人脉为主旨。听起来,双方的理由都上得台面,都有道理。于是双方僵持不下,以致于随后召开的招商会议又上演了经销商出身的讲师临阵罢课而不得不走马换将的闹剧。

自此之后,几乎所有的业务处理上都无法顺利的交换意见和达成共识,以致于争吵不断。很快的,最根本的分歧被放到海王直销的诸侯大会盟的谈判桌上,这就是高先生和团队大领导人之间签订的那一纸协定。海王认为,团队领导人不符合获得提成的资格和条件。而经销商认为,海王开始涮人了,耍赖了,该给的不肯给了。

至此,海王直销的诸侯大会盟名存实亡。双方争吵从面红耳赤升级到恶言相向,于是乎,海王拉响全面戒备的警报,视经销商为敌手。而团队则人心浮动,怨声载道,有人开始另谋他途。

【点评】看海王直销现象不能使用放大镜,因为现象就是现象,一团乱麻再放大也还是乱麻一团。必须透过X光镜,或许才能了解事件的真实过程,才能给与理性的分析。仅就我们举例的招商会的会务费来说,只不过是七八万元的事情,难道海王付不起?不是,是因为高先生认为如果付了就是被经销商欺负了就是自己吃亏了。

之所以如此认为,首先,在于以往的双方谈话中,高先生被严重的误导了。我们很难分清是经销商误导了高先生,还是高先生自己误导了自己,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其次在于直销大会盟的双方的经营理念均没有为了这个新的合作而全面地进行重构,高先生满脑子还是传统经营的理念,而团队也忽略了自己的合作者是一个仅仅粗通直销的传统老板。同样是西方的吻手礼,在西方就是平常的礼节,在大清国就是严重的调戏了。

经营过程是一个追求利润的过程,就好比在同一条线路上营运的公交车,虽然客源就那么多,但自己多载一些总是好的。只是,如果现存了一个短期投机的意图,那就必然不择手段了。一旦起了不择手段的心思,就必然在费用成本等方面不顾大局地斤斤计较了。从海王健康之家在启动直销之初就租用了海王大厦的一层面积做为办公场地来提升形象这个举措看,健康之家还是有长期运作的意图的。因为短期投机的话,如此把善后的麻烦直接嫁接到海王集团的总部是十分不明智的。可是为什么会出现因为区区几万元的会务费就如此不顾临时解散招商会招致市场混乱的风险而大起纠纷冲突?是那时那刻痛心花钱的心理突然占据了上风还是决策者在情绪化的处理直销实务?

第三,直销行业的浮夸风气在这个事件中所起的副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自从直销登陆中国的十几年来,在直销业界,无论对人对事对产品,贬则贬得一无是处,褒则褒得天花乱坠,这已经是众人皆知的一个顽症痼疾了。直销的社会性口碑不好,和这个原因有着直接的关系。第四,做为一个试图进军直销的传统企业,为什么在理念、心态和经营方式上如此和直销模式格格不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现成的,要么招募一个专业的管理班子而实施委托管理,要么做为老板自己身体力行去全面深入的了解直销进而掌握直销,这不是总比驴唇马嘴的乱弹琴更好?

【海王直销镜头之二】鸡毛蒜皮之冲突

20065月之后,健康之家在自己的直销渠道中引进了武夷山大红袍和嘴巴医生两款优良的产品。从产品本身来说,这绝对是两款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好产品,在产品未上市推广之前,市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每天都有分销商向公司索取产品资料以及价格等问题,从市场反应层面来说,这两款产品是值得期待的。

以大红袍为例,从开发到定价,都是按照高先生个人的爱好和方式在运作,而根本就没有与市场进行过任何沟通,定价也是高先生按照自己的偏好独自确定。在此,公司以老大自居、投资者以自己意志为主的强势心态跃然纸上。

在产品开发策略上,市场中的经销商到底该有多少话语权,我们不去讨论。但是必要的沟通至少也是产品上市之前不可或缺的宣传和说明,为什么不去做呢?结果大红袍在市场推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经销商的阻力,各区域市场纷纷向公司表示了调整定价的意愿,但是海王并未理睬。经销商们认为,即便你公司维持原有价格不变,也应该给市场一个合理说明,为什么连起码的回应都没有?如此武断的维持高价,是心存偏见有失尊重,还是动机不良高价圈钱?一时间市场上怨声载道、猜测四起。这其实是一件业务处理方式上的小事,及时进行一下也就是了。为什么偏偏“小事化大”?

海王直销甚至将传统领域中屡见不鲜也算正常的“延时还款”行为引入到直销的业务处理上。在海王直销组织的招商会中,每次都是借助团队的力量安排课程讲师,根据公司会制定的标准,凡是讲课老师均可获得一定的费用补助。海王的招商会举行了将近10次,应付的讲师费其实也不多,但是健康之家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总是不愿意痛快支付,不是因为发票书写格式不对就是因为会计没有时间处理等等,总之是种种拒付理由层出不穷。

【点评】在根本问题上和重大问题上发生冲突,还算情有可谅,因为在重大问题往往代表着基本利益,利益冲突无可回避。可是在海王直销的过程中,冲突也在皮毛小事上频繁体现,这是什么原因?就拿讲师的讲课费来说,不过是几千元的小费用,而且这是双方事先约定好的,海王为什么屡屡故意拖欠?简单用海王贪小便宜或者海王不守信用是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个现象的。进一步的解析,我们似乎在海王直销的心路历程上看到时刻存在的一种十分有趣的矛盾心态。

海王直销经常是不顾市场方面的意见独断专行,这是张扬着公司管理上的武断和强势,而另一方面一旦遇到市场的稍稍强硬一点的反对就迅速退却,甚至不惜朝令夕改。这种似强似弱的矛盾,其实是在直销经营的理解上“似懂非懂”的矛盾体现。因为不懂,所以才使用外交手段一般的进行试探,因为是试探,也就自然地忽而伸头忽而缩头了。

海王直销有时体现着一种对经销商群体的认知自负,这种想法占上风的时候,就觉得经销商管理没什么,哪里需要什么职业经理人来多事?哪里需要在办事方式去过多讲究?可是当具体事件上遇到麻烦和不受控制时候,心态上又被深深的恐惧所左右,觉得经销商太难合作了。恐惧的多了,就自然而然的心生戒备,如临大敌。这种自负与恐惧共存的矛盾,在海王直销处理琐碎小事上表现尤其明显。

海王直销最担心的要点之一就是害怕被人算计,被人算计就是利润损失,就是花不该花的钱。可是过分的防卫和猜忌又强烈的向市场输出和制造着伤害,市场因此不敢和公司通力合作了,又更大的伤害了公司利益。这种注重防卫又防卫失效的矛盾似乎始终伴随着海王直销的整个过程。

海王直销的一些举措,体现了长期稳定经营的意图,可是海王直销的一些行为又昭示着强烈的捞一把就走的动机。于是海王直销让人看不懂是市场经销商的一个同感。这种稳定和投机共存的矛盾是导致经销商群体见信见疑的一个根源。

在一项新启动业务里,有了这么多的矛盾充斥其中,举步维艰就是难以避免的了。我们不得不说,在任何经营活动中,人的因素是重要的,而老板的心态因素就更加重要。如果投资者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质量,这实在是事业有成的一个根本性基础。

【海王直销镜头之三】企业高管之变幻

海王直销的真正业务高管只有两位。第一位是资深的直销职业管理人,当年因为学术研究课题而介入直销行业,随后介入安利市场运营的侯晓林先生;第二位就是曾经在天狮、美罗以及台湾、韩国、欧洲等市场创造不俗业绩的范禹麟先生。

在市场启动时期,制度设计、市场培育、培训教育、内部管控的均系侯先生一手完成。侯先生凭借多年的经验,一直非常低调务实,而在此期间高先生对具体业务的也一直是放手支持,因此,海王直销的初期业务进展稳定,驰张有致,还算可圈可点。从20061月份开始,小规模的招商会一直是按照计划在进行,每次会议的人数也在平稳地递增,发展势头良好。200634月,侯先生先后推出“春雷开天”、“42”等市场计划,使得海王直销摆脱了最开始的小规模运作,让市场逐步形成了自动递增的效果。

与此同时,通过《经贸世界》杂志专访形式,海王向业界明确的放出了进军直销的信号,而随后在侯先生的策划下,在风景秀美的武夷山召开的海王健康之家“战略转型武夷论坛”,则系统地向公众阐述了海王直销业务、发展模式和前景分析。至此,海王明确对外宣布:海王正式开始直销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高先生也看到了海王直销良好的趋势,也认为自己已经足可以掌控直销业务了,不知不觉增长了盲目自大的心理。到底是什么心理暂且不说,总之高先生认为公司给与市场经销商的太多了,因此对直销业务的干预大大加强。直接体现在对自己的承诺大大折扣,说话出尔反尔。其实在高先生的内心里,是觉得照比没有启动直销之前已经业绩大大的不错了,内部管理也罢、市场开拓也罢就没必要进行太多的前瞻性的改革,更没有必要对市场有太多的扶持。所以前期承诺的公司结构调整、人事制度调整、工资结构调整以及市场促销计划就能不作数的就不作数、得拖延的就拖延了。

先生油盐不进的态度让当时的管理层的失望情绪日益强烈,而多次就具体业务问题的讨论意见向左也让高先生感到制肘太多,于是走马换将的想法就自然产生。

20064月底,在一次招商会即将开始之际,侯先生突然被告知一切会议由主训师负责,确定的课程安排也全部作废,新课程也由主训师确定,侯先生也从组织者变成旁观者。随后,海王最新选定的CEO范先生浮出水面。

先生用4个小时的个人心路历程的精彩演讲获得一直认可,至此,海王的直销经营的权力棒不知不觉转移了,此后侯先生的离开也就顺利成章了。

企业高管未必就毫无过错,变更领导人也是企业经营的应有之题,只是,如此频繁更换真的是当时海王直销所必须么?

此后又来了一位主管市场的副总马先生,但其工作时间不到一个月就因为各种原因而离开了海王。

先生在海王的CEO生涯大致是3个月,在此期间,海王业绩继续攀升,并且出现了市场拓展日益加速的态势。可是与此同时,高、范之间的冲突也达到了无法弥合的程度。范先生重新装修了公司,提升了公司形象,招聘了一批新人,安抚了一批老员工。高先生将一切都看在眼里,其不肯放权的心态再次表现出来,多次越过范先生而武断直接任命公司的各类职员。

似乎,在高先生看来,他只是需要一个招牌式的CEO而不是一个实际负责的高管。而范先生又无法在基本业务处置权不充分的情况下甘心只做高先生的装饰品,于是,范先生的离职就是必然之举了。

临阵换将,并且如此频繁,实在不是企业发展的幸事。第一次高层人事变动,侯先生保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并未发表任何诋毁海王直销的言论的平淡离去,而接任的范先生也是业界的标杆式的人物,很快被市场所接受,因此这次高层更迭,还算平稳。但是范先生就职3个月不到就挂冠离去,实在令人费解。莫非高先生的用人眼光这么差,首选的侯晓林不合适,继而选择的范禹麟也不合适,莫非海王一度看好的人就都这么不行?

企业高层的频繁更替,是企业经营不稳定和比较幼稚的典型征兆,深喑个中厉害的经销商自然反应较大。在所有矛头纷纷指向高先生状态下,高先生多年的助手王琦先生就被推到业务管理的前台来了。

始终在高管位置上没有变动的,只有负责生产和内务的曾××先生。

【点评】选择企业高管更多的是从权宜之计出发,既想拉大旗做虎皮,又不肯真正放权聘用,(与后面重叠,建议此处删除,保留后面)这实在不是企业的经营之道。表面上是控制了财政,其实就是制约了职业经理人的作用。客观地讲,侯先生主政期间让海王直销实现平稳起步并节节攀升,范先生让海王直销锦上添花、步步为营,两位风格迥异的高管未必不是海王合适的高管人选。就算是需要企业高层的人事调整,也绝对不是在启动不到一年的初期,更何况数月期间,接连更迭两任高管。

前后两次高层人事震动是终于导致了市场的混乱的一个主要根源,同时因为海王健康之家此后一直也没有拿出恰当的方法来整顿局面从而致使致使海王直销业务逐渐衰落,最终在一个底线徘徊不前。经过了高层管理人员与投资者之间各种冲突的不停上演,最终受害的是海王直销的市场以及海王多年形成的品牌效应,笔者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实属不该。

其实根源还是因为高先生始终不肯放权而造成的。前面谈到的几次权力转移无非都是高先生的权宜之计,既想拉大旗做虎皮,又不肯真正放权聘用职业直销管理者以及业内专家。海王直销从年初就有了成长的迹象,因为权力分配问题引发高层人事振荡继而导致全盘被动甚是不值。最终权力保住了,“看着不顺眼、摆布着不听话”的职业经理人走了,可以出谋划策、可以指点江山的智囊团也走了,市场垮掉也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了市场、没有了信任,要再多的权力有何价值可言啊!

放权就是集权,攥紧拳头我只能把握一粒沙子,张开双手我将拥有整个世界……

【海王直销镜头之四】奖金制度之儿戏

先生离开公司以后,海王直销业务的日常主政就落在了王先生的头上,作为一个第一次接触直销的人来说,王先生还是不失企业高管本色的,能倾听来自市场的声音,能务实的处理日常业务。但是他同样不具备像样的业务管理权,虽然王先生能在在一定程度上说服高先生改变做法,但治标不治本。

这段时间的海王直销市场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下,不信任心态无限蔓延。各地市场纷纷不同程度地停止了市场开拓工作,都在观望着公司的动向,坊间各种流言蜚语层出不穷,各大网络炒作海王直销更是热情似火,就连中国经营报这样的媒体巨人也发表文章跟进海王直销事态的发展。这段时间的健康之家一直辟谣工作而应接不暇。

那段时间公司里每天都是静悄悄的,一改往日人满为患的状况,很少有市场人员带人到公司考察,完全没有直销公司应有的模样。就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海王直销市场发生了一起抢线行为,这起事件对公司造成的危害比较大,期间还传出某分销商被“封号”的消息,虽然此后的实事证明是市场误会了公司某高管的本意,但流传于网络的传言已经给海王直销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进一步加剧了市场对公司的不信任行为。

先生离开以后,公司在深圳石岩湖度假存召开了一次大型招商会,结果实际到场人员不足150人,公司针对前段时间内部的人员震动给予了说明,也针对目前网络以及各家媒体疯狂炒作的事情给予了回答,王先生提出了选择爱不选择恨的观点,得到了市场的好评,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危机。

就是在这样沉重的不可拆解的不信任气氛中,市场中的经销商越发选择了投机性经营的行为去向。于是,一场要求公司变更制度,进而快速赚钱的运动在经销商中广泛酝酿。很快地,意见被正式提到海王。据常理推断,海王应该知道,如果按照经销商的意见改动奖金制度,就意味着很快就会奖金拨出溢出,这样就意味着市场的振荡甚至是直销业务的终结。可是一方面这一次经销商是罕见的意见一致,由此形成的来自市场的压力海王难以抗拒。另外一个方面,到了此时被直销折腾得七荤八素的海王似乎也有了乘机收帆的心思?总之,海王一改强硬姿态,真的把奖金制度修改了。制度的修改,海王的经销商们嘴上不说,心里明白,太阳快落山了,趁着还有机会,赶紧赚点是点。局外人则十分诧异,不知道海王这个动作是迫于无奈?是顺水推舟?还是不明就里?

【点评】此次修改制度的行为,被业内人士称之为“病急乱投医”的表现。据说高先生领导下的海王直销在新制度施行以后才知道这不是一个明确、明智以及两全其美的选择,至少这不是一个对公司非常有利的选择。如果是这样,那么这就是权力集中、排除专家的后果了。也有说高先生被市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个或许有点过分,但是市场利用了其不熟悉直销的弱点也是可能的。

坊间也有另外的猜测,说海王已经萌生了退出直销的想头。因为海王集团始终没有直接参与到健康之家的直销业务中,高先生在早一点的时间里虽然自信自己就能做直销,但是随后的现实又让高先生对直销心生怯意,于是就坡下驴,破罐子破摔。果然如此,可就应了那句“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俗话了。

直销是建立在苛刻信誉之上的高效率经营模式,最忌讳的就是给人以公信度低下的印象,而随意改变奖金制度则是其中最容易让人感到公司没有原则性的行为,这实在是兵家之大忌。其近乎于儿戏的行为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作茧自缚了。

以上总总,是笔者针对直销行业的个人看法,欢迎同行的指导。许冰飞,电子邮箱:iceseee@163.comQQ4029002

[@more@]

  下一篇:直销公司如何做好宣传策划活动»

评论(0) 点击次数(901)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