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智诚

【微信号】:qq437542496 

文章数量:121

点击人次:515764

博文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
【修订】 缅怀汤一介:追求“文明的共存”

我的日志 │ 2014-09-11 12:30:12

               我第一次听到“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 情景合一“   大概是2002年先生于岳麓书院讲学,这几句话印象深刻, 后来还请湖南书法协会的老师特意写了这几个字,到现在自己另一个用了10年的qq网名 还是“合一“……        好

         好

      (载)导读:汤一介先生曾说:“文明的共存”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和共同目标,而中华文化能为“文明的共存”做出贡献。继承汤一介先生的学术事业,学习汤一介先生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关怀,同心协力地推动中国文明的进步和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缅怀。

          9月9日晚,就在距教师节只有一天之时,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先生因病于北京病逝,享年87岁。消息发布后举国同悼,为在季羡林之后又失去一位国学泰斗、学术巨擘而惋惜。

汤一介先生淡泊名利,一心一意为学术事业孜孜以求、奉献终生。他深爱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也注意传统在新时代的赓续与弘扬,同时他具有全球视野和终极关怀,积极探索中国文明在当代能对人类作出哪些贡献。他的去世是中国学术的巨大牺牲,但他一生的上下求索也是对后继者的启迪与鞭策,他的著作和思想是未来中国可以汲取的重要的文化资源。

汤一介在哲学、史学等方面都涉猎甚广,出版过《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等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并创办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2003年以76岁高龄发起编纂《儒藏》的倡议。由于工程浩大,这部巨著到汤一介去世时尚未完成,但他一丝不苟的编撰态度与付出的巨大心血,已为其成功打下坚实根基。

在修养和人格方面汤一介也是学者的表率。他的父亲汤用彤就是一位贯通中西的国学大师。汤一介既继承了这深厚的家学渊源,又在传统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方面,贡献了自己的独特思考。汤一介继承了中国的“士君子”传统,保留了很多传统学者的宝贵特质,有着在当今学者身上不多见的独特魅力,他秉持的许多伦理训诫,如作为座右铭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其所反映的凝结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对正义不懈追求的价值观,在今天不应被遗忘,而应得到阐发弘扬。

汤一介虚怀若谷,反对别人冠他以“国学大师”的名号,称他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在当前充斥着浮躁、功利气息的文化界这难能可贵,同时这也反映了汤一介对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地位的总体认识。他一直以中国没有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那样的得到全球承认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为憾,认为其原因是国人在很长时间里丢掉了传统,失去了自信,这一点值得国人深刻反省。这也反映了他对后辈寄予的殷切寄望,希望能对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让中国在他所说的“新轴心时代”中成为不缺席的一员。

汤一介先生毕生奉行儒家学说的教导,而儒家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也是近年来讨论不衰的话题。正如汤一介所说的,“从历史上看,儒学传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没法割断它。”但他同时也强调“不要把儒家意识形态化”,他说北大建立儒学研究院不是为了“复古”,而是“创新”,为了儒学的继承和扬弃。这些观点和判断中肯全面,既点明了儒家的现代意义,也提醒其复兴不应走入误区。

汤一介先生不仅国学素养深湛,而且具有通观古今中外的宏阔历史视角,始终把中国文化的命运放在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框架中审视体察,也关注国际思想界的最新动向。他是最早对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提出批评的中国学者之一。“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明接触、交流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摩擦、冲撞现象,而忽视一直存在于所有文明背后共通的人类价值,从而客观上给由政治经济利益导致的国际冲突起到了合理化的效果,对国际秩序的稳定不利,对小国弱国对抗大国的侵掠与霸权也不利。而古老的中国文化对于国际冲突的解决,以及更广阔的方面,都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想资源。

中国文明博大精深,同时非常注重对现实的关照,对社会秩序的组织和伦理关系的处理,这些特殊关怀能够补其他文明所不足,如儒家的“和而不同”可以抵御单向度的同质化,道家顺其自然、追求内心平和的伦理观,对日益走向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而加大资源压力的现代世界,也能起到纠偏与匡正作用。但同时中国也不能忘记对其他文明的积极吸收,这可让中国文化发现自身的盲点。我们既不应妄自菲薄,也不应妄自尊大,一种建立在平等自由交流基础上的融合文明才是正途,也符合华夏古老的“世界大同”理想。汤一介提出要批判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部落主义,通过学习他人,从“他者”的角度反观自身,从而丰富自身,这对于目前盛行的两个极端——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自大倾向,都是深刻的警醒。

目前出现的一些信仰危机、伦理危机,迫切需要新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公共秩序的社会共识。汤一介殷切提醒,“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国家,而且珍惜自己传统的国家,才是有希望的国家。”他提出哲学要走出“中西古今之争”,这意味着要对哲学在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进行重塑,对于西方和古代哲学,都是既不俯视也不仰视,而是融入自身,丰富每个中国人的内心生活,这既可以应对中国当前面临的资源危机与伦理危机,迎接一个多元化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也是对全世界面临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危机”做贡献。

正如汤一介2004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所说的,“文明的共存”才是人类社会的出路和共同目标,而中华文化能为“文明的共存”做出贡献。继承汤一介先生的学术事业,学习汤一介先生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关怀,同心协力地推动中国文明的进步和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与交融,就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与缅怀。

«上一篇:稻盛哲学的原点   下一篇:阿里集团总参谋长曾鸣谈互联网的本质,CKGSB腾斌圣解读»

评论(0) 点击次数(3866)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