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毒性肝炎
-
我的日志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其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及肝功能损害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病程一般2-4个月,大多数能顺利恢复,少数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极少数呈重症经过。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瘀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more@]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所致的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累及肝脏。其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乏力、上腹部饱胀不适、肝区疼痛,肝肿大、压痛及肝功能损害等,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病程一般2-4个月,大多数能顺利恢复,少数病程迁延转为慢性,极少数呈重症经过。
临床分型: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症肝炎、瘀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
病原学分型: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分别简称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其中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一般都能治愈,很少转为慢性。而乙肝、丙肝和丁肝预后较差,一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肝炎,并有可能逐渐演变成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甲型肝炎主要传染源是急性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在甲型肝炎自然史中,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是主要的。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后20天始无传染性。实验资料表明甲型肝炎病人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时间不长,以潜伏期末和发病初期排出病毒浓度最高,病后第三周已很少在粪便中检出,故甲型肝炎病人在恢复期无传染性,在流行病学有意义的系甲型肝炎亚临床型或隐性感染患者。
2、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
急性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以及病毒携带者均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由于传染期短,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如慢性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大。根据各国人群中乙型肝炎的检测结果,估计全世界约有2.15亿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构成了重要传染源。慢性患者在病情活动期亦有传染性,国内对811例慢性肝炎病人作了家庭调查,同时以811例健康人家庭作为对照,结果发现本病的接触者中肝炎续发率为2.68%,而对照组肝炎续发率为1.09%。乙型肝炎有家庭聚集趋势,其HBV总感染率可达62.5%(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阳性者),明显高于人群中HBsAg阳性检出率(10%~15%)。父母HBsAg阳性或母亲HBsAg阳性的家庭中HBV感染率可达87.5%,慢性活动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子女,HBV感染率分别为91.7%和66.7%,HBsAg携带者的子女HBV感染率为14.2%。HBsAg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其传染性取决于HBeAg是否阳性,HBeAg阳性者传染性强。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分布世界各地,无明确地理界限,在西欧、美洲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率约0.3%~1.5%,中东地区为5%左右,中国某市对献血员中检测抗HCV,阳性率为7.9%(22/279)。HCV感染率最高的危险人群以接受输血者为甚。故慢性丙型肝炎和HCV或抗HCV阳性无症状携带者均是本病传染源。(二)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本病多呈散发性,集体单位如不注意病人的隔离、食具消毒,宿舍、厕所等的卫生,以及在流行地区未抓好食品检验工作和对饮食、摊贩人员的卫生监督等措施,则有发生本病大小不等流行的可能。甲型肝炎常引起爆发流行,主要通过水或食物的污染而引起,农村中多见井水污染而引起的小型爆发,发病与饮用生井水或河水有关。由食物引起甲型肝炎爆发流行已屡见不鲜,常因处于潜伏期排毒的炊事员,经手接触污染熟食所致。生食受HAV污染的贝类引起甲型肝炎爆发国外已有不少报道。2、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一组调查报告中表明,半年内有注射史的6950人中,HBsAg阳性率为4.65%,同期内无注射史的10953人中,HBsAg阳性率为3.99%。关于经口感染问题,有人认为病毒入口后必须通过消化道粘膜破溃面,如口腔溃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炎等病灶进入血行而发生感染。在消化道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经口感染乙型肝炎的机会远较甲型肝炎为低。此外,各种体液在传播乙型肝炎中的作用应予重视,业已证明HBsAg除存在于血清外,还可在唾液、尿液、胆汁、乳汁、汗液、羊水、月经、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等中检得。其中唾液在传播中尤具重要意义,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或HBsAg携带者唾液中25%~50%可检出HBsAg。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系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引起;但少数(约5%)可在子宫内直接感染。HBeAg阳性孕妇行引产或流产所获得的胎儿肝组织中曾找到HBeAg,说明本病可通过胎盘直接传播。母血HBeAg阳性者婴儿的感染率达90%以上,母血HBsAg阳性而HBeAg阳性者,婴儿HBV感染率较低(27%~30%)。我国台湾省及日本国报HBsAg母婴传播率为36.6%~40%。孕妇在妊娠前期(1~6月)感染乙型肝炎,产后10%婴儿HBsAg呈阳性;妊娠末期(7~9月)感染本病者,76%婴儿的HBsAg为阳性。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是输血后肝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80年代(在欧洲)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在多次接受志愿献血员的血液者中,有6%~12%发生输血后肝炎。国外报道1,664例受血者中,发生输血后肝炎246例(14.8%),其中丙型肝炎达237例(96.3%)。在肾移植病人中大多数急性和慢性肝炎的发作可能是由丙型肝炎所致。
4、HDV的传播方式与HBV相同,急、慢性丁型肝炎病人和HDV和HBV携带者为本病传染源。母婴传播HDV,仅见于HBeAg阳性和抗-HD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大多感染HDV的婴儿在围产期。
5、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染途径主要通过粪-口感染。根据流行情况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短期流行,即水源被一次性污染,流行数周;二为长期流行,即水源持续性被污染所致,流行期可达数月之久。经食物传播或日常生活接触得病者常呈局部流行和有明显家庭聚集性流行。(三)人群易感性: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 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在乙型肝炎爆发流行时调查表明,血清中抗-HBs滴度的高低,可直接反映对HBV的抵抗力。在流行中发病者多数为原来抗-HBs阳性者,而抗-HBs滴度高者往往不易发病。人群中抗-HBs阳性率高的地区,常是本病高流行区。在这些地区,由于大多数人群感染过HBV而获得了免疫力,故临床上典型的肝炎病例较少,无黄疸型,迁延性和慢性肝炎的比例往往很高,HBsAg携带者亦多见。反之,在抗-HBs阳性率低的人群中,由于易感者比例较大,容易造成本病爆发流行。
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现知HCV为波及全球的传染病,约80%~90%的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过去10年中,在13个国家发生30余次流行,波及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前苏联亚洲部分、中国、北非、中非、约旦和墨西哥等,其中多次是水源性污染所致的爆发流行。至少有50%以上为戊型肝炎,且以成人感染占多数。 发病机制
1、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经口感染HAV后,发病前有短暂病毒血症阶段,然后再定位于肝脏。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倾向于以宿主免疫反应为主。发病早期,可能由于HAV在肝细胞中大量增殖及CD+8细胞毒性T细胞杀伤作用共同造成肝细胞损害,病后期可能以免疫病理损害为主。
2、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HBV进入人体后,侵袭肝细胞,在其中复制繁殖,然后从肝细胞中逸出,并不引起肝细胞的损害,但在肝细胞膜表面上形成特异性的病毒抗原。从肝细胞逸出的病毒进入血循环后,可刺激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和特异性抗体(体液免疫)。进入血液循环的病毒被具有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识别,后者致敏增生。此种致敏淋巴细胞与肝细胞膜表面上的病毒抗原相结合,使致敏淋巴细胞释放出各种体液因子,如淋巴毒素、细胞毒因子、趋化因子、移动抑制因子、转移因子等,结果将病毒杀灭,肝细胞亦遭受损害,引起坏死和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一)急性病毒性肝炎
1.近期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茶色尿、腹胀、肝区痛等症状。
2.皮肤巩膜可有黄染,肝肿大,有压痛。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 根据病情可分轻、中、重度。
1.肝炎病程超过半年,目前有轻的或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
2.可有不同程度的黄疸、肝肿大、或伴脾肿大、蜘蛛痣、肝掌。(三)重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重型(急性肝坏死)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后10天以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行为反常、嗜睡、烦躁不安或昏迷。高度乏力、明显的恶心、呕吐,肝脏缩小,出现腹胀及皮肤瘀点瘀斑。
2、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急性病毒性肝炎起病在10天以上,黄疸迅速加深,伴嗜睡、烦躁不安和昏迷,高度乏力,明显的恶心、呕吐、肝脏缩小,出现腹水及皮肤瘀点瘀斑。
3、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近期内症状迅速加重,深度黄疸、厌食、呕吐、伴高度乏力、嗜睡或烦躁、昏迷、出血倾向,蜘蛛痣、肝掌、腹水、下肢浮肿等。(四)淤胆型病毒性肝炎乏力、食欲差等自觉症状轻,常有明显肝肿大,皮肤搔痒,大便变白等。(五)肝炎肝硬变1.代偿期:一般状况较好,或仅有轻度乏力、纳差、腹胀等,肝、脾轻至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
(1)全身症状:消瘦、疲乏、面色晦暗,尿少或下肢浮肿;
(2)消化道症状:纳差、腹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
(3)出血倾向及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紫癜和胃肠道出血及不同程度贫血;
(4)内分泌障碍:性功能障碍,睾丸萎缩,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失调。皮肤出现蜘蛛痣毛细血管扩张,肝掌及色素沉着;
(5)门脉高压;脾轻、中度肿大、脾功能亢进;侧枝回流的建立,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常见,其次为腹壁,脐周静脉及痔核形成,腹水,部分病人可合并肝性胸水。实验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中可减少。(二)肝功能试验 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 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 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升高。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
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硷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 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测定抗HAV-IgM对甲型肝炎有早期诊断价值;
HBV标志(HBsAg、HBEAg、HBCAg及抗-HBs、抗-HBe、抗-HBc)对判断有无乙型肝炎感染有重大意义。
丙型肝炎常有赖排队甲型、乙型、戊型及其他病毒(CMV、EBV)而诊断,血清抗HCV-IgM或/和HCV-RNA阳性可确诊。丁型肝炎的血清学诊断有赖于血清抗HDV-IgM阳性或HDAg或HDV cDNA杂交阳性;肝细胞中HDAg阳性或HDV cDNA杂交阳性可确诊。 戊型肝炎的确诊有赖于血清抗HEV-IgM阳性或免疫电镜在粪便中见到30~32nm病毒颗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