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沈阳科士威是做“狼”还是做“人”?
-
我的日志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给员工指了两条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他上IT战场冲锋陷阵。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了。这两种选择,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这位有海归背景、被媒体形容为谈吐儒雅的CEO,直截了当地表示:淘汰小资,呼唤狼性。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面对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李彦宏称之为小资与狼,有人则更直白地形容为做羊还是做狼。其背后的逻辑,是职场成功学里一直流行的法则——非此即彼,弱肉强食。如果说,不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员工还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那么,当“狼性文化”已经从商业文明中向社会各个角落溢出时,人们可不那么容易逃开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建华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的观察:新世纪以来,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图书、音像制品被广泛追捧。过去印象中被认为狡猾、阴险、残忍的狼,如今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文化范式的转变让他感到惊讶。这是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希望用动物身上的攻击性来武装自己。
这个强调和时间、和对手、和自己赛跑的时代,虽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来应该作为社群的企业组织,如今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中几乎变成动物园,有“狼人”、“程序猿”还有“码字猴”。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成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最终在动物世界的竞争中失去自我。这不应该成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所被普及的价值观。
在狼与羊、狼与小资的道路之外,显然还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成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种产品。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即使员工被定义为毫无攻击力的羊、只图享受的小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小部分学生选择做“羊”。这位教授最后颇有警世意味地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的,首先是做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