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hekkk

 

文章数量:1

点击人次:792

博文分类
搜索
存档
最新评论
【原创】 是谁让村民们走向小康的

我的日志

 告别手提肩挑 水泥路通村组

  记者一行驱车从安西镇圩上一路进发,一条宽阔平整的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田垅畲族村。“要是前几年你来这里,你只有把车子停放在圩上,然后走路到村子里来哟。”王桂英乐呵呵地对记者说,田垅畲族村是个偏僻的少数民族村寨,一直以来,村民赶圩都要走6公里多的烂泥巴路,坑坑洼洼不说,还经常塌方,若连续多天下雨,村民只有绕道多走5公里多才能到圩上。(信丰

    要致富,先修路。“田垅村必须修好一条路,才能谈发展。”修路当然是件大好事,但经过县公路部门预算,村里要修通到圩上的路,需要128万元,这对一个偏僻小村来说,哪有这么多的钱?部分村、组干部包括一些村民都对王桂英这个想法产生了疑虑。“只要是对村里发展有好处的事,认准了就想方设法干到底。”2004年,王桂英带着村干部们一边发动村民筹集资金,一边向社会各界求助,并不辞辛苦一次次往返省、市、县,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各界人士、各部门对王桂英执著为民办事的精神所感动,对田垅畲族村修路一事给予积极的支持与配合。2005年初,该村通圩的长6.01公里、宽3.5米的乡村水泥公路终于建成了,这也是我省民族地区建成的第一条村级水泥公路。

    此后,王桂英乘势而上,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将水泥路修到了全村每个小组。现在,该村21个小组都通了水泥路,家家都有水泥便道出入。村民们不但出入方便,村里的西瓜、脐橙等农副产品再也不用村民手提肩挑到圩上卖了。收获季节,货车可直接开到村组里,将农副产品运走外销。“由于免了搬运的折腾而直接上车,农副产品价格比修路前要好得多。”一名正在装运脐橙的村民对记者说。(信丰县

 

 今年62岁的王桂英,担任村干部40余年。她情系村民,关心民生,村两委在她的领导下,近年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改善民生,将一个偏僻小村建设成了一个日渐富裕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评论(0) 点击次数(788)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