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dilove
文章数量:556
点击人次:1457782
- ·我的日志(556)
- ·大多数人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了吗?处境怎么样?劳累、艰辛、有压力、无保障,原因是什么?因为往往公司不稳定,或管理不到位,所以中间要频繁更换,事实真相是这些 大多数人在这个行业里成功了吗?处境怎么样? 劳累、艰辛、有压力、无保障,原因是什么?因为往往公司不稳定,或管理不到位,所以中间要频繁更换,事实真相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从错误中学到教训,他们只是不断从一个错误的公司跳到另一个错误的公司。所以每做一家公司都要从头起步一次,多数人几年来都始终处于起步阶段,起步阶段是付出最多,但回报却是最少的,从直销进入中国内地发展到现在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大多数国人的选择是错误的,假设当初每个人在选择的时候都能理智的考虑,那么大家所一直梦想的已经是今天所拥有的,因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我们选择公司的时候,首先是缺少一个硬指标:公司已经成功,它必须是一个事实上在直销业已经成功的公司。每一家新公司的老板在开发市场的初期都给我们打保票说:“我们三年追上某某公司,五年达到某某规模,守法经营、永续经营”,这些公司和事实上已经成功的原国际化大公司相距万里。这样的公司实际上是一颗幼苗,我们每次都把它当成一颗参天大树。所以我们每次参与之后,都发现自己判断有误。选择的时候如果发生判断的错误,一开始就注定了将来会半途而废。 如果我们选择参天大树,也有一个问题。全球前十名最大的直销公司中,多数公司制度上难度很大,主要是小组业绩要求很高,很多人完不成小组业绩,赚不到网络奖金,他们做到一定阶段就会重新选择。你的团队也许能够发展到1000人2000人,但1-2年后剩下的也许不到100人(残部),这时如果你想换另外一家公司,这些人还会指责你:你把我们带进来,你让我们在这里坚持,你怎么走人了?95%做不下去的(在已经成功的国际化大公司里),是因为完不成小组业绩,拿不到自己想拿的奖金。制度上难度很大的公司,人们是因为误解而加入,因为了解而放弃。 在全球最大品牌的十家公司中,只有少数几家公司没有小组业绩,仅有微不足道的个人业绩要求。大部分人都能完成这样的业绩,可以轻松地赚到钱,没有任何过分的压力,产品品质又超常优异;选择这样的公司相对来说成功率要高于其它公司。 跟这个行业里已经成功的公司合作会给你带来什么呢?会给你带来循环性的收入。 这个行业真正的魅力是循环性收入。在一到二年的时间里你坚定地努力,当取得成果的时候,这个成果将影响你的一生,也就是说你一生的财富目标,可以在一件事情上跨越性地实现。你的收入不仅高于一般行业,而且当你停下来不做的时候,你的收入不会中断,甚至更高。 有的人重视在这个行业里赚钱,但对循环性收入不够重视。其实只有循环性的收入才能使你梦想成真,有的公司短期能赚些钱,但令你错过了循环性收入的商机,这种公司使你梦想成空。有的人认为哪家直销公司都是循环性收入,其实大多数不是。 什么样的公司是能够带来循环性的收入呢?只有公司的稳定性没有一丝一毫的问题的成熟公司。必须具备四个要素:1、度过5年以上的风险期。2、世界顶级品牌,最好业绩在前十名以内。3、成长速度快。4、奖励计划基本不变。5、市场还未开发。若要选择一个能带来循环性收入的公司,就不要再被市场上眼花缭乱的公司所吸引,有的公司制度极为诱人,但那种公司由于刚开业,处于求生存阶段;会片面迎合直销商的投机心理,制度和管理方面都有后患,直销业为何有大量的人跳来跳去成为“直销难民”,就是由于不断地被这样的公司干扰了视线,总想挑选最省事、赚钱最快的公司。事实上,很多领导人的意志力已经被这些蒙蔽双眼赚钱快的空泛承诺所摧毁,通常这些承诺所持续的时间长度都不足以让他们从发财梦中觉醒。 在判断循环性商机的四个要素中,为何必须要求有5年以上的时间,又为何必须是世界最大品牌呢? 先谈第一个问题,在直销业中,公司的成功率非常低,表面上看每一家公司似乎前景都特别好;而最终能够成功的公司却廖廖无几。 2001年世界直销联盟有一个统计,在2001年之前全世界共诞生过3万多家直销公司,但超过十年以上历史的公司却只有29家。也就是说,大多数直销企业都走不到5年。5年,是直销企业的风险期、考验期,5年之内该发生的问题都会发生。在这5年期间,每年公司的营业状况都有急转直下的可能性。 再谈关于第2个问题:循环性收入公司为何必须是世界十大品牌公司呢? 据世界直销联盟预计,未来的局面是:世界上最大品牌的公司,占有直销业市场份额的40%~50%,而另外50%~60%的市场份额将由近20000家以上的公司来竞争,每家中小公司每年占有的市场份额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一般的公司难以稳定持久就显而易见了。由于直销公司的成功率较低,所以如果你不选择最大品牌的公司,那么你至少要经营十家以上的直销公司,也就是说你需要领导十个不同的团队,或许仅有个别公司做得长一些,那就只能做完一家再做另一家,频繁更换,无数次辛苦劳累,或许仅有一家公司能为你带来略为长久的回报。今后,越来越多的人将明白:循环性的收入才是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真正目的。因为你只要辛苦一次就足以让你彻底成功。 中国直销业开放的时刻,将在中国出现白热化的竞争,所以很多现有的小公司将会瞬间消失。今后1-2年内是不断洗牌之后大放异彩的品牌公司。 这是一个靠品牌生存的世界,每一个世界级的大品牌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奔驰、宝马、索尼、三星,占领任何一个市场都不成问题。每一个世界品牌都有惊人的含金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当我们和世界品牌携手同行的时候,那个品牌的含金量会给你带来市场,带来金钱,但每一个行业里,真正的世界最大品牌公司不会超过十个。 在这个行业里,无论怎样精明的人,都非常容易选错公司,因为选择的关键时刻常常忘记和忽略那几个关键的因素。所以,你常会看到,有些很聪明很有能力的人,经济状况也没有改善。如果在2001年到2012年间你的选择有误,并不要紧,因为你仍然有机会重新选择,而2013年你若再次选错,很可能会错过最重要的时机。你一生中错过多少次机会?这可能就是你最后一次机会!请务必把握! 我们知道任何一家国际化大品牌的公司,在进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往往开业之际就有人成功,开业之时就是举行表彰大会之日,那是因为很多人善于把握最佳时机,提前运作。往往一个好公司开业之初就会有数万人一起加入,如果这几万人当中有你的下属1000人或几百人,你就会直接成为成功者,从而大大缩短了人生奋斗的历程,这需要你尽可能地提前介入,提前做准备,尽可能在运作条件不太成熟的阶段勇敢地抓住时机;别等万事俱备,时机的特征就是稍纵即逝。 如果你的能力不是特别强,那么你选择的时候应该极其严格、认真,因为你经不起太多的失败。不善于选择的人,将彻底错过这一行里循环性收入的机会。有些人放弃机会,是因为害怕难度,觉得这件事可能有点难,不敢面对小小的挑战,所以成功者总能看到困难后面的机会,而失败者他总是看到机会前面的困难;不同的思维就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这些人今后的人生将会更加艰难………… 最幸福的人和最苦命的人都在这个行业里,其差异就在于选择时的眼光,这个行业到底有没有保障 关键也就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公司。 你不可以错过大品牌的直销公司,也不可以误入大品牌直销公司中制度上难度太大的公司。如果这两个方面你有失误,在这一行业里,你将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会进入这个行业里的怪圈:不断地重新选择,不断地跳槽,不断地从头开始………… 中国直销立法和直销市场的开放,意味着国人加入直销行业的数量将会暴增;选择这篇文章,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智,为了避免更多的惨剧;毕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 ·首先非常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建议你和你的团队领导汇报这个事,我们团队有一个出车祸的,我们的富迪团队都有帮忙,而且这个产品我们很多富迪家人都有用效果都是很不错的,但是你要知道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再好的产品都会有个别的不适宜体质和人群,好好查下原因吧,也不要一味的埋怨富迪,最后由衷祝您的家人赶快恢复健康
- ·那你要继续跟踪你的领导,我们给钱后都是马上注册完就会在自己的手机上接受到自己的编号和密码
- ·请问你们赣州的电话是多少,具体的位置在哪?
- ·这是高安的还是在赣州?
- 【原创】 玉树怀德救助学校成地震“最牛”建筑
-
我的日志
青海玉树怀德救助学校(也称“怀德儿童福利院”)所在的结古镇是本次玉树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在4月14日发生的7.1级地震中,学校周边的房子几乎全部倒塌,唯独学校安然无恙,在这里上学的100多个孩子也毫发无伤。
《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钱江日报》等各大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新华、新浪、网易、搜狐、腾讯、中华、新民等网络媒体纷纷转载,玉树怀德救助学校因此成为了此次地震中“最牛”的建筑之一。
是陈怀德主席的爱心与用心成就了这一奇迹。三年前在建这所学校时,他就非常重视工程的质量,专门派了一个监工在工地上待了半年,直到学校建成。陈怀德主席说,当初建学校的时候,他根本没想过这里会发生地震,他当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要给孩子们一个绝对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以下是各大报纸相关报道:
1、4月18日《钱江晚报》
http://zjdaily.zjol.com.cn/qjwb/html/2010-04/18/content_340046.htm?div=-1福利院三层楼不倒,105个孩子一个没伤着 院长说:当初造房我就考虑要管几十年用的
玉树最牛福利院
本报特派记者 钱锋 董碧辉 王颖
在玉树灾区,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孩子的伤亡;而最打动人心的,莫过于孩子的笑脸。
昨天,玉树震中结古镇灾区,我们看到孤儿们的脸上绽放出了笑容。孩子一个没伤着:帐篷福利院冒出袅袅炊烟
昨天下午6点,玉树跑马场的5顶蓝色的救灾帐篷前,一群从六七岁到十几岁的藏族孩子,正兴高采烈地从一辆越野车上搬下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在他们身旁,一口野炊灶里煮着一锅稀饭,正在冒出袅袅炊烟。
“我叫求林永周。”13岁男孩说完接过记者手中的笔,一笔一划地在记者的采访本上留下了他的名字。求林永周刚刚兴冲冲地从越野车上搬下一箱方便面,羞涩地接过记者递过去的糖果,给身边的两个小孩各分了一粒,这才剥开糖纸开心地吃了起来。
孩子们搬完送给他们的物资后,吸了吸被风刮得通红的鼻子,又脱掉了鞋,钻进了帐篷里。记者进入一个帐篷,看到里面或躺或卧挤了差不多十几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很有礼貌地拿了一颗糖果,好奇地打量了一下,嘻嘻哈哈地吃了起来。里面最小的一个孩子才6岁,拿了糖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剥。
这些是玉树州怀德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跑马场对面,就是在一片废墟中耸立不倒的福利院三层楼。在这次强震中,周围的民房几乎都倒了,福利院除了被倒塌的房子砸裂几道缝外,一块大的石头都没有掉下来。105个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但奇迹般地一个没伤着。
福利院院长白日代勒面色黝黑,一脸憨厚的笑容。他说,这是我良心上最大的安慰。院长当监工:房子要管几十年
地震发生时,白日代勒正在睡觉。之前凌晨5点多的时候,发生过一次预震,他和老师把福利院孩子都叫了起来,穿好衣服,等了很长时间,看没有异常了,孩子们照常吃饭打扫卫生,年纪大的几个出门去上小学。白日代勒和衣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又睡了过去,突然感到楼房猛烈地晃动,他连鞋子都没穿,就从2楼的房间里跑了出来,看到孩子们都已经在楼下的操场上,在漫天的烟尘中哭叫着。他下去一点人数,一个不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他让孩子们坐在操场上不要动,就和老师赶到周围一片呼救的废墟里,帮助居民们刨出了两个人。
1个小时后,烟尘逐渐散去,他和几个大孩子冲进楼里,抢出了棉被。然后让孩子们排好队,大的带小的,走到了对面空旷的赛马场上坐好,自己再出去给他们找吃的。
从一个好心的老板那里要来了方便面和矿泉水,第一天的食物总算有了着落。他又通知孩子的亲友,来把孩子领走,最后剩下了70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当天晚上,他和孩子们就在草场上露天睡了一宿。
第二天,白日代勒跑到民政局,领到了7顶帐篷,后来看到周围的居民都露宿,他又省了2顶给他们。于是,在5顶帐篷里,一个临时的福利院成立了。他的亲友从邻县送了吃的过来。一个和他们结对的上海老板,也昼夜兼程,从上海飞到西宁,又一个人开车16小时,送来了物资。
白日代勒给每个帐篷的宿舍长发一个手电,晚上让宿舍长管住其他孩子。白天,他组织孩子们上自习课,读小学课本。
福利院是2005年成立的,白日代勒募捐140多万,盖起了3层的主楼。“当时我就考虑要管几十年用的!”他亲自做监工,经常“指手划脚”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现在,他的苛刻终于得到了回报。
“我向孩子们保证了,只要我在,我就会一点一点地修起来,修一个更好的福利院,救助更多的孩子。”在帐篷里孩子们整齐地朗诵声中,白日代勒认真地和我们重复这句话。2、4月19日《广州日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10-04/19/content_935438.htm帐篷中飞出千纸鹤
玉树儿童福利院79名孤儿挤住5间帐篷 乐观自立的生活状态令人动容文/本报特派玉树记者文远竹、杨明 图/记者倪黎祥
“我们虽然20多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但是也算有帐篷了,还有好多人没有帐篷呢。”
玉树州怀德儿童福利院13岁的孤儿桑博卓玛和她的79名小伙伴全是孤儿,现在住在玉树赛马场二级公园草地的5个帐篷里,自己挑水、做饭,还用彩色纸叠了许多千纸鹤。
福利院的一名老师和两名厨师家里都有人在地震中去世,匆匆赶回家料理后事去了。孤儿们只能大的照顾小的。
桑博卓玛所在的福利院坐落在离赛马场500米之遥的山坡上,地震时被震成了危房,所幸没有人员伤亡。“地震那天的早上5时多,有过一次地震,震感很强烈。于是我们赶紧将小朋友们叫醒,让他们洗漱完后去一楼教室自习。7.1级大地震来时,我们赶紧将小朋友们全部叫到福利院的露天操场。因而大家躲过了一劫。”扎西老师向记者回忆地震当天的情景。扎西老师说,由于福利院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受损并不严重。而福利院旁边的几栋土木结构的民宅几乎全塌了。地震过后,福利院几名大一点的孩子还自发去旁边的民宅废墟救人。18岁的达娃朋措从一栋倒塌的房子里背出了一名30多岁的小伙子。
福利院收养了105个孤儿,地震后有79个孤儿留在了临时安置点,其余的被亲戚暂时接走了。福利院的一名老师和两名厨师家里都有人在地震中去世,匆匆赶回家料理后事去了。留下来的孤儿们只能大的照顾小的。达娃朋措便成了孤儿们的大哥哥,暂时充当了家长的角色。
现在孤儿们有了帐篷住,但吃饭的问题怎么办呢?记者发现,他们食物极度缺乏,目前只能靠院长在西宁的几个朋友送来的几袋米和几箱方便面紧巴巴地过日子。他们中间大一点的孩子每天早中晚三次轮流去五六百米外的小河边挑水,回来烧开了喝。
我们这些孩子们都知道粮食很宝贵,宁愿自己吃少点,(把碗)舔干净点,将米饭省给其他人吃。——18岁的孤儿达娃朋措就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孤儿们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三五成群地在草地上做游戏。14岁的阿梅和15岁的南松躺在帐篷里翻看几张“飞轮海”的海报。记者问她们最喜欢这个组合里的哪位明星,她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吴尊!”隔壁帐篷里的几个孩子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几张彩色纸,叠起了千纸鹤,在帐篷里飞来飞去,引来帐篷里的其他孩子乐呵呵地抢着玩。
中午开饭时,12岁的桑周卓玛摇起一个小型鼓风机为临时架在草地上的柴火灶鼓风。桑周卓玛穿着一件缝有羊毛边的绿色小夹袄,头上扎着几十根小辫子,在草地上蹦蹦跳跳的,非常可爱。中午他们吃的是一种名叫“阿呀达呀”的食物,用米和着酥油和糖煮成半稀的粥。记者尝了尝,味道有点涩,但孤儿们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饭后,许多小孩还捧着饭盒舔得一干二净。达娃朋措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孩子们都知道粮食很宝贵,宁愿自己吃少点,舔干净点,将米饭省给其他人吃。”孩子们吃完午饭后,还将遗留在草地上的塑料纸、矿泉水瓶等捡起来,统一放到垃圾袋里。
怀德儿童福利院院长白日代勒兼任玉树州儿童救助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全州共有4家像怀德儿童福利院这样的孤儿救助机构,收养着160多名孤儿。他们的资金主要靠广东等地的慈善人士捐助。怀德福利院去年才建好的1000多平方米的楼房震得多处开裂,已经不能再让孤儿们住。白日代勒现在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得到募捐。“我想把怀德儿童福利院扩大一点,让更多在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孤儿能够有个家。”
3、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20/content_3190981.htm坚强孤儿院在废墟中屹立
院长亲自监工,震后没有大裂缝,百余孤儿毫发未伤他微微胖,见人总是笑呵呵的。
3年前,他创办了玉树州怀德儿童福利院。很快,在当地小有名气,不少人慕名将孤儿送到这家福利院。
他叫白日代勒,一个33岁的康巴汉子。
这座位于玉树大地震震中结古镇的福利院,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地震过后,这座极具藏族特色的3层小楼安然无恙,福利院105名孤儿也毫发未伤。
于是,它被网友们称作是“最牛福利楼”。从这家孤儿院的大院举目望去,四周一片废墟,只有这幢淡黄色的建筑孤零零地坚挺着,从表面看过去,仅凭肉眼甚至都难以发现大的裂缝。
“当时并没考虑到防震,只是想起码能使用二三十年。”白日代勒说,打内心里,他已经将福利院视作自己一辈子的事业。
地震发生时,白日代勒刚刚在床上迷瞪睡着了。
5时39分的那场前震惊醒了他,他让生活老师喊孩子们起床。孩子们忙着洗脸、刷牙、吃早餐、早读。他则像往常一样,在福利院转了转。
当7.1级地震发生时,白日代勒身体晃动得厉害,心想:完了,要死在楼里了。
当时,大楼里除了几个年龄较大的孩子已去上学,几个孩子因生病请假被亲戚带走外,尚有90多个孩子。他们都是来自玉树各县的孤儿。
当白日代勒光着脚跑出大楼时,发现所有的孩子已经安全地逃了出来。他长舒了一口气。
走到一位藏族小女孩跟前时,白日代勒拍了拍小女孩的肩膀,开玩笑说:“别生气了,如果刚才的地震中我死掉了,我会后悔一辈子的。”前一天晚上,他刚刚批评了这个女孩。
白日代勒没想到,几年前的“固执”救了他,也救了福利院。事后证明,正是固若金汤的建筑,庇护了生命。
大楼修建之初,尽管已将项目承包给了工程队,但白日代勒每天仍像监工一样,出入工地,“不能让偷工减料”。
邻居看见他这样修房子,不无嘲笑地说:“你这是把钱往地底下埋呢。”
白日代勒笑笑,啥话也没说。盖楼的钱是广州一家企业老板赞助的,总共投了110万元,而整个楼盖下来,1200平方米花了160多万元。超出的50万元,他四处“化缘”解决了一部分,其余的“宁肯先欠着,房子也要达到标准”。至今,他还欠着10万元的工程款。
白日代勒的母亲16岁那年诞下双胞胎,难产离世,这让白日代勒对缺少母爱的童年印象深刻。很小的时候,他不得已早早辍学,帮家里牧羊放牛。
这个藏族男孩打小渴望读书,一本格萨尔王的故事被他翻得破破烂烂。他还跟着父亲学会了藏文。
“怎么样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草原,见识外面的世界?”这个问题,困扰着长大了的他,并一直伴随他到了大学时代。
2003年,白日代勒通过自考,攻读西北民族大学藏文专业。课堂上,老师嘱咐说:“有能力的时候,要多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贡献。”这些话语,令他成宿成宿睡不好觉。
创办儿童福利院,或许便是这个藏族男子深思熟虑之后的行动。尽管在这家福利院,他的职位最高,却有孩子叫他“哥哥”。但私下里,这些没有父母的孤儿会将他视作自己的父亲。
“他对我们好得就像亲爸爸一样,吃的、穿的都是他买的。”13岁的藏族女孩桑培卓玛说。
在福利院生活老师白卓眼中,这位院长并无威严的样子,“对孩子们很和蔼可亲,就像一家兄弟姐妹一样”。
尽管目前只能暂住在帐篷内过渡,但这名藏族汉子已经对着他的孩子们发誓:将建一座更大的、更漂亮的福利院。或许,这一目标并不太遥远。采访间隙,他的讲话被电话数次打断,对方有来自上海的、河南的,询问资助孤儿的事。
4月19日下午,突然一阵狂风大作,雨滴裹挟着沙子,突袭玉树。呼啦啦的风声中,白日代勒和一些大孩子忙着将露天的成箱方便面搬到避雨的地方。
帐篷内,一群只有五六岁的藏族小姑娘裹着被子,嬉笑着背诵着课文:“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这一刻,有他在,她们无须顾忌帐篷外的寒冷。(本报青海玉树4月19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