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3lang

 

文章数量:11

点击人次:11829

博文分类
搜索
最新评论
“爬山糙谷”成功打造健康品牌

我的日志

相传是300多年前居住在沁县檀山的几个饥饿的赤脚和尚,为了抵御饥饿而在贫瘠的土地上撒下了一把糙谷的种子,没想到秋后收下来竟是颜色金黄、颗粒圆滑而晶莹透亮、吃起来香甜可口的小米,于是给它取了一个粗俗的名字——爬山糙。[@more@]

“爬山糙谷”成功打造健康品牌

一包1.5公斤的小糙米要价30元?你没看错,这就是新兴网路品牌“爬山糙谷”的商品。 靠着独一无二的手感包装与品牌定位,它已成为网路上最火红的健康糙米代名词。

"吃饭”,有什么特别?在以小米为主食的北方地区,小米在所有人的生活中随手可得,走进大卖场,货架上一落落的小米,无论打上何种品牌,对购物人潮来说,似乎都不是决定购买的原因,要帮“小米”打品牌,谈何容易。

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最近却被一个新兴的网路品牌“爬山糙谷”达成了。这个只在网路上销售的小米品牌,以精致的包装及品牌故事,成功塑造小米的独特感与农家形象,成功打入不少中、上阶层的厨房。所谓送礼、自用两相宜,爬山糙谷都做到了。

说起爬山糙谷的缘起,负责人张老师可是如数家珍,他指出,一颗颗的米粒是农民辛勤地在田里耕种,人们吃在嘴里,自然要想起那古老的传说:相传是300多年前居住在沁县檀山的几个饥饿的赤脚和尚,为了抵御饥饿而在贫瘠的土地上撒下了一把糙谷的种子,没想到秋后收下来竟是颜色金黄、颗粒圆滑而晶莹透亮、吃起来香甜可口的小米,于是给它取了一个粗俗的名字——爬山糙。当时在清廷做保和殿大学士的吴典,听说家乡的爬山糙佳如金珠,熬稀饭不挂米粒,蒸饭、焖饭不就汤菜也越嚼越香。为了证实传言,吴碘便亲自到檀山跑了一趟,亲口品尝了一次,方知果然名不虚传。于是,他将爬山糙更名为“沁州黄”,并带给康熙皇帝;康熙尝后大加赞赏,钦定沁州黄为皇家贡米。从此,产于太行山上穷乡僻壤的糙米走进了金銮殿,登上了大雅之堂。也就是如此的概念孕育了“爬山糙谷”这样饶富趣味又别具意义的名字。

原来只是体验到老家由沁州寄来新鲜小米的美好滋味,希望以一趟「希望之旅」发掘沁州的米农故事,无心插柳却让原本从事直销事业的张老师,与这些米农有了最直接的接触,从一个小谷仓与一台小石碾开始了他们的卖米生涯。

全县找好米,体验农家心情

为了找到各地小米农的故事与产品,张老师南来北往,深入产地探访,除了要找到值得背书的产品,更要第一线体会农家的耕种心情,在产品上做最直接的沟通。“我们就是要把米农的生命故事找出来,用不低的米价与一群有能力负担的人沟通。”

张老师体会到,这些米农都拥有着对小米品质的坚持与专业,他们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尊重”,还有与资本社会沟通的行销技巧,让米农可以专心于自己最在行的事务上。

细数这些从各地搜罗而来的米农故事,张老师每每讲到眼角泛着泪光。而这份从米农们身上学习到的坚毅,也让爬山糙谷不再只是一次创业的尝试,是更进一步成为一个与消费者沟通的频道,将自身对小米的感动,透过“爬山糙谷”这个品牌,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爬山糙谷贩售的小米,每一个种类都有自己独特的包装、名称,搭配上令人莞尔的文案故事,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农家故事。

「二姨米」是松村的二姨和二姨夫种的,量少质优,一年一耕,没有农药的自然工法;「不愁米」,米质甜美,是田家庄的小姨夫引用祖先的独立水源灌溉,与啄食的鸟儿奋斗成果……。

爬山糙谷的产品,从里到外都看得到设计者的用心。放弃一般的工业塑化材料,而采用最简单质朴的牛皮纸手感包装,是为了落实“环保、自然”的概念;纸扎的绳结是要传达对旧日时光的怀念;而小包装的容量则是希望食用者开封即食、不久存,能享用最新鲜美味的米。 “我们希望把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大断层沟通起来,”张老师指出,过去从来没有一种米被创造成感动的品牌,凸显每一个幕后耕种者的辛勤故事,这也是不同文案字句背后所要传达的意念。

坚持手工包装专攻小众

“我们是用情感的添加物来增加人们对米饭的口感。”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得以超越没有生命的认证标章,成为对食物“信赖”的来源。“如果可以沟通一个人、信赖一个人,就是美好的事情。”张老师如此说道。

就像米农对小米的孕育有众多坚持一般,张老师在品牌的塑造上也充满了坚持,所有的商品都是在确认订购之后,才与产地联系,小量碾制即时运送至加工车间分装、销售。限量、小众、新鲜成了掌声谷粒的商品特色,更彰显了作物的珍贵与独特性。

透过网路贩售是手工包装所唯一能选择的销售管道,而手工包装也让大量生产成为不可能,但却也让商品精准命中锁定族群。除了成功创造产品的珍贵、稀少性,网路使用族群年轻、资讯开放等特质,也符合爬山糙谷锁定的销售族群。此外,网路更赋予了其他通路无可取代的品牌沟通能力。

透过网站仔细的品牌介绍、商品目录与感性的摄影纪录,爬山糙谷创造了独特的品牌氛围,“土地要翻耕,人的心灵也需要,我们要把最美好的事情组合起来,透过阅读行为进行沟通。”张老师说。

另外,为了深刻记录每一次下乡“寻米”的田野足迹,张老师也特别另辟部落格写下这沿途有趣的过程。

对张老师来说,爬山糙谷是他回馈这块土地的棉薄之力,他期许更多人透过口中每日咀嚼的小米饭,一起为沁州的美好事物,多点欣慰。



«上一篇:直销领袖到卖米老板  

评论(0) 点击次数(1302)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