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保健食品 请不要再说爱你不容易!
http://www.dsblog.net 2009-04-10 08:00:37
近年来,我国保健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令国人对保健品安全产生疑虑。在国家相关部门不断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今天,人们什么时候才能吃上放心的保健食品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
此次出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和经营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尤其是对保健食品行业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其中,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对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实行严格监管。有关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履职,承担责任。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一条还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看到这些规定,不禁令人想起前几年的益生堂“三蛇胆胶囊”被指控混淆宣传、“三株口服液”的“常德事件”败诉、“御芝堂减肥胶囊”致人死亡,以及对“脑白金”的炮轰、“核酸营养”的争论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
保健食品事件风波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保健食品市场一起又一起的安全事件:
1995年,益生堂“三蛇胆胶囊”被指控混淆了食品与药品的广告用语而被罚款6万元。卫生部对212种口服液进行抽查,宣布合格率仅为30%,舆论为之哗然,保健食品市场开始从顶峰滑落到谷底,生产企业由3000多家下降到不到1000家,年产值跌至100多亿元。
益生堂“三蛇胆胶囊”事件风波未停,“三株口服液”又起风波。上世纪90年代,红极一时的“三株口服液”在其广告中夸大功效,导致湖南常德汉寿县陈伯于1996年9月3日死亡。陈老汉死后,其妻子、儿女一纸诉状把三株告到了常德中级人民法院。1998年3月31日,常德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三株公司败诉的一审判决,要求三株向死者家属赔偿29.8万元。1998年4月下旬开始,三株的全国销售急剧下滑,月销售额从数亿元一下子跌到不足1000万元,并从当年4月到7月全部亏损,生产三株口服液的两个工厂全面停产。
无独有偶,2002年1月18日,重庆市刘胜全就其家属食用了“御芝堂清脂素”后死亡的事件,向广东省卫生监督所投诉广州御芝堂保健制品有限公司,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广东省卫生厅等部门2002年1月调查确认“御芝堂减肥胶囊”含有国际奥委会2000年规定的禁用药物“芬氟拉明”、“去乙基芬氟拉明”。卫生部正式向广州御芝堂保健制品有限公司发出通知,撤销其含有违禁药物成分的“御芝堂减肥胶囊”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2004年11月初,据《河南商报》报道,经检测结果表明巨能钙产品中含有过氧化氢残留(其中3种产品每千克产品中残留1.68~6.28克双氧水),从而引发京城主要连锁店纷纷将巨能钙撤柜。2004年12月3日,卫生部通报了“巨能钙含过氧化氢”有关调查情况结果,称巨能钙过氧化氢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为此前“巨能钙有毒”的争议事件似乎画上了一个句号。
……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件,令人触目惊心。
消费者:保健食品,想说爱你不容易
保健食品安全事件的风波,受伤害最大的当然是消费者。近日,记者在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听听他们是怎么看待保健品的。
李大妈60岁退休工人
多年来,我睡眠不好,还有胃病,吃药只能缓解。前几年孩子为我送来了脑白金,喝了几个月后,的确有点疗效。可“脑白金”遭炮轰后,我挺害怕,就不再买了。现在有病还是去医院,毕竟那是国家正规医疗单位,不会出多大问题。我老了,现在还要天天做饭、看孙子,我想还是稳妥点好。
刘先生21岁大学生
我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85公斤,按正常标准来讲应该是偏胖。以前我吃过减肥保健品,当时是瘦了些,可不吃就反弹。现在光听说保健品伤人的事,我就不敢再吃了,胖就胖吧,没办法。春节时朋友为我介绍了一个对象,人家嫌我胖。不成就算,反正我也不会再减肥,毕竟生命是重要的。
马先生30岁个体老板
我以前身体不好,经朋友介绍,我服用安利纽崔来。现在的确免疫力增强了,得病也少了。现在总听说有的保健品是虚假的,但安利产品没有这种传闻,所以我还在吃。
不久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布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总体评分仅为5.48分(满分为10分),57.3%的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广告宣传不相信或半信半疑。一些消费者发出了“送礼莫送保健品”的呼声,令保健品市场大受创伤。
保健食品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长寿有了更高的要求,消费意识也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保健型转变,保健食品一时兴起,相关产业急剧升温。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审批保健食品8900多种,共有保健食品生产企业1640多家,年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这其中,我国独特的中药保健食品约占65%,其余是国际通行的营养补充剂。
保健品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发展之快可见一斑。那么,保健品市场为什么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呢,其原因是什么?
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监管工作却相对滞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保健食品由于缺乏管理,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产品泛滥、价格混乱、质量堪忧。同时,一些急于获利的企业钻监管空子,在生产上使用假冒、伪劣原材料,甚至为扩大疗效私自添加违禁成分,在广告中把保健品功能暗示为药品功效,以患者、公众人物、专家名义做疗效证明。
近年来,鳖精、补钙、核酸、脑白金等保健食品引发的争议、质疑,让保健食品行业一次次陷入“信任危机”。针对这些情况,我国自1995年在食品卫生法中建立保健食品审批制度以来,相继制定多部规范性文件,使保健食品的审评、注册、生产、管理等各环节逐步得到规范。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保健食品生产经营的违法违纪行为仍屡禁不止。
- 新华网财经观察:保健品“营养指导”乱象调查
- 抖音突袭平台全球购“保健品”是否一刀切?
- 一季度营养和保健品零售销售收入同增5.2%
- 浙江省松阳县“剑指”涉老保健品虚假宣传
- 甘肃张掖甘州区开展涉老保健品虚假宣传整治
- ·安利赴约2025进博会
- ·荣格云·健康巡检公益行走进商洛
- ·康宝莱Pro2col Beta1首秀
- ·三生2025年度盛典有多吸睛?
- ·无限极养固健×萃雅获国际大奖
- ·USANA葆婴再访天通苑社区
- ·双迪合规筑基获“金号角年度荣誉”
- ·永春堂荣获“GDS年度卓越企业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