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乱象 业内呼吁违规用重典

保健食品非法添加乱象 业内呼吁违规用重典

http://www.dsblog.net 2012-03-30 12:36:00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的现象,有相当比例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为规范保健食品市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一批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涉及西布曲明、麻黄碱等近50种物质。
  针对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屡禁不止,3月20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第一批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涉及西布曲明、麻黄碱等近50种物质。
  根据《保健食品中可能非法添加的物质名单(第一批)》,声称有保健、辅助降血糖(调节血糖)、缓解体力疲劳(抗疲劳)、增强免疫力(调节免疫)、改善睡眠、辅助降血压(调节血脂)等功能的产品,是非法添加的重灾区。


  保健食品质量良莠不齐
  据有关资料显示,国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只占2%,更多的是投资1000万元甚至10万元以下的企业,该类企业占全部厂家的50%。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夸大宣传的现象,有相当比例的保健食品为假冒产品。
  安邦咨询集团医药行业研究员边晨光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保健食品市场混乱的原因在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由于保健食品行业大多奉行短、平、快的原则,企业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在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因此,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而造成产品技术研发薄弱,产品长远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此外,保健食品不像药品那样有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不需要经过长期的临床试验。我国对保健食品行业生产环节要求不是太高,缺乏一个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加之审批相对简单,故而大量的非专业化企业涌入保健食品行业,给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边晨光认为,要改变保健食品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资金投入少、科技含量低、开发能力差、功效成分不明的局面,必须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建立严格的保健食品质量标准。对于新申报的保健食品,应借鉴国内新药申报的程序,严格把关。保健食品审批前期不仅需要动物和人体试验证明其具有某项功能,还需要明确具有该功效的有效成分(或称功能因子)含量。对保健食品的功效检验可采取“固定加随机”双复核的二次检验模式,即初次检验由固定的检验机构完成,二次检验由审批部门随机从有资格的检验机构中抽取一家承担,从而做到互相监督,实现双保险。此外,保健食品在上市之前还要经历样品检测、材料初审、技术评审和申报,最终核发保健食品批准证书。


  非法添加屡见不鲜
  目前,违规添加化学药品的情形主要集中在六大类保健食品中:调节血糖类保健食品中添加降糖药;减肥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利尿剂或兴奋剂;抗疲劳类保健食品中添加“伟哥”或近似成分;改善睡眠类保健食品中添加安定类药物;“增高”类保健食品中添加生长激素;免疫调节类保健食品中添加中枢食欲抑制剂。
  由于大量违规添加化学药品,此种保健食品非但不能补身体,反而可能危及健康。中国保健食品协会科技发展部部长董国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造成保健食品非法添加泛滥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第一,门槛低、利润高。企业若开发和申请新药,需要花费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申请一个保健食品文号则只需几十万元。因此,许多保健食品企业根本不进行产品研发,而通过向产品中添加化学药物和增加广告投入,迅速增加销售以获取巨额利润。
  第二,法律法规有所缺失。我国法律没有规定可以吊销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保健食品审批长期处于“只进不退”的状态,一旦拿到批准证书就没有被吊销的风险,从而给违法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多头管理。近年来,保健食品的注册、流通、生产监管归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但其卫生许可证的颁发和执法主体仍是卫生部门,此外,涉及保健食品管理的还有工商等部门。目前,多头管理、权限不清的问题仍然没有彻底解决。
  边晨光认为,《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无疑对保健食品的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还应健全保健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起类似《药典》的评判标准和工艺规范。
  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保健食品中添加化学药品的检验检测手段,加强保健食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扶持一批保健食品质检中心,并加快质检中心计量队伍建设。同时,选择几种典型的保健食品开展安全状况调查,建立保健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强化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感和信用意识。

来源:中国商报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