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市场暗藏猫腻 资深推销员揭行业老底
http://www.dsblog.net 2012-05-24 14:10:43
中国人自古有吃“补品”的传统,近年又吃保健品成风。一些不法商人利用监管漏洞,随意夸大疗效,乱掺西药,假冒名贵药……让保健品行业备受争议。要说让众多老百姓为昂贵的虚假保健品纷纷解囊这事,保健品推销员的“努力”功不可没。就在国家《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即将出台之际,一位入行10年的保健品推销员勇敢地站出来,向《生命时报》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揭露了保健品市场那些见不得人的猫腻。
退休后成了“坐堂专家”
60岁的王先生以前是个医生。2002年,退休后的生活有些平淡,于是在朋友的推荐下,王先生开始接触保健品营销,“朋友一开始跟我说是在医药公司当医学顾问,后来才发现原来就是促销员。他们说有医生背景的人在这行挺受欢迎,也不会太累,只要按照老板给的材料去说就行了。”王先生的职位在业内被称为“专家推销员”,他原先的很多同行都在退休后进入了这个行业,做得最久的已经将近20年。
最初,王先生是在一家知名老药店的外包专柜“坐堂”,每天按点儿上下班,身着白大褂,胸前挂着医生高级职称的牌子,在来往消费者的眼中,他俨然是一名在药店工作的大夫。但不同于医院的是,柜台是经销商在药店租下的摊位,他不负责看病,只是讲解保健品相关知识并推销产品。
“一开始推销的是一种宣称治疗癌症的保健品,成分是真的,但肯定没疗效,可宣传语却吹得离谱。”有人来咨询时,王先生会顺着患者的问题,先讲所患癌症的基本常识,然后告诉他们这药能治的就是这种癌,“您这病吃我们的药就对了,专门针对这种癌,而且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副作用,不像有些药吃完了会有不舒服,您可以放心吃,不少人吃着效果好都回来买……”几番对话下来,治病心切的患者就掏出了钱包。后来王先生从朋友处了解到,这个摊位的老板其实是个司机,根本不懂医,从东北批发了一批保健药后,便在药店租了多个摊位零售。当时给王先生的报酬是每月1200—1500元,另外根据“业绩”再有提成。在这里,王先生做了将近两年,“总共卖过多少记不清,算挺火的,每天都能卖出两三千块钱的药。”
2003年,保健品推销又有了新的形式——当地文化宫每季度都有一次药品和保健品展销。每到这几天,这里几乎成了“行业大集”。圈内的医生会相互通气,分别去给不同的产品当“咨询顾问”。于是每个摊位上都能见到一个讲解推销的“专家”。
- 抖音突袭平台全球购“保健品”是否一刀切?
- 一季度营养和保健品零售销售收入同增5.2%
- 浙江省松阳县“剑指”涉老保健品虚假宣传
- 甘肃张掖甘州区开展涉老保健品虚假宣传整治
- 四川警方破获一起“保健品”养老诈骗案


- ·天狮【八新八全】战略发布
- ·安利亮相2025中国净水行业博士论坛
- ·国医大师施杞与春芝堂的骨健康守护之路
- ·USANA跨境购平台暂停服务
- ·三生专访|鲁可发:谁说60后来不及
- ·【越健康•悦完美】走进福建赋能八闽大地
- ·康宝莱两款产品分获两项大奖
- ·美容化妆品领域 安然再添两项耀眼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