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专家观点 » 鲁乾:中国直销业八大悬疑 多层次何时解禁?

鲁乾:中国直销业八大悬疑 多层次何时解禁?

http://www.dsblog.net 2006-09-05 15:32:31

   作者简介:鲁乾(巴达),1962年12月生,安徽人,中共党员。曾在国有特大型企业任基层团总支书记、党委宣传部新闻干事等。1997年春南下广东,并开始研究和关注直销及直销文化产业。其间,历任《广东商报》专刊记者和编辑部主任等职;后受聘于格林柯尔公司任市场策划,见证了这个梦想成为世界制冷帝国的企业最初的一段"雾景";2001年起,在广州创办公司近5年;2005年4月,供职于著名文化产业机构晨讯传媒集团;现任《华商》杂志编委、华东区(上海)采编中心主任。   随着直销牌照的陆续发放,雅芳在诺大的中国内地市场鹤立鸡群的景象已经结束。实际上,自《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安利、完美,以及内资企业中的天狮和南方李锦记等,都以成熟得令人惊诧的姿态,争取并守候着应当属于自己的一切。中国内地市场的特殊性,决定了直销这个行业必将演绎出许许多多或精彩或辉煌悲壮或离奇的故事。可以说,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直销业中将会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足为奇。因此,关于这个行业的诸多悬疑,也便尽在人们的品评、期待和猜想之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八点。 一、 中国直销协会何时诞生? 二、 多层次直销何时解禁? 三、 直销牌照到底会发多少家? 四、 多头监管格局会否改变? 五、 会有大型外企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吗? 六、 安利老大地位会逐步弱化吗? 七、 "直销难民"会越来越多吗? 八、 "4.21"还会重演吗?   一、中国直销协会何时诞生?   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直销业在中国被允许存在和发展,相应的行业协会就一定会诞生。而且从现实的业态来看,为时并不会太远。这至少是各方利益主体所面临的维权等问题的需要。   股民因股市的产生而产生,彩民因彩票业的产生而产生,网民因互联网的产生而产生,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保守估计,中国直销业中所吸纳的从业人数已接近千万;直销或准直销企业至少已有两千家左右。这已经形成一种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的民情。基于这一现实,笔者在此正式提出"直民"这一概念。直民,乃直销公民的简称,包括直销企业公民和直销自然人公民。这个群体尽管一度被主流社会边缘化,但其在国计民生中的影响力却日益显现出来。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直销业逐步解禁,以及当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开始陆续进入这一行业之后,这个行业就真的开始发生了变化。在圈外人看来,这变化也许波澜不惊,但实际上却是在按照其特有的潜规则,非常主动地在进行着;正因为主动,所以意义非同一般;当然,主动并不代表有序,只是潜规则之下演绎出的各种悲欢离合及恩怨情仇,一般都谋求内部消化;而内部消化不了的,便会激化为社会矛盾,并形成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个中原因纷繁而复杂。所有这些,都反应出这个行业的特殊性;也都表明除了需要严格监管,还需要相互交流,提高自律意识;同时,直民本身的各种权益,也非常需要维护。因此,作为民间组织的协会,在这样一个行业中发挥作用,是必然趋势。   了解内情的人应该还记得:2004年9月,《外商投资直销暂行规定(草案)》刚出台时,成立直销行业协会的事就被提上了日程;这是当时在苏州召开的一个会议的重要议题;是由安利、雅芳、完美、南方李锦记等7家参会的外资企业联名提出的。在同年同月的厦门会议上,如新、完美、南方李锦记等企业,也曾提出过成立直销行业协会的设想,但鉴于当时国内的实际情况,与会的国务院相关部委的官员,并没有对此予以明确回应。但谁都清楚:直销行业协会只有由一些公信力极强的公司做骨架,并成为一个重要的自律机构,才有存在的意义,也才有生命力;另一方面,无论直销行业协会会在怎样的基础(或雏形)之上建立,都必须是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今后成立直销行业协会时必须认真权衡的。   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直销协会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行业组织。世界直销协会联盟中,尚无中国直销行业组织的一席之地。但无论如何,中国直销协会,都应当是在法律意义上的业态稍具气候之后,才能水到渠成地出现。综合各种因素,乐观地估计,2007年之内,一个叫"中国直销协会(抑或是'中国直销行业协会')"的组织,即有望浮出水面。   二、 多层次直销何时解禁?   业内人士曾普遍认为:取消多层次计酬后,以创新营销模式为幌子继续打擦边球走多层次路径的现象,一定会防不胜防。现实的情况的确如此。自《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颁布以来,不要说什么多层次了,几乎所有的奖金制度都如幽灵般挥之不去。这显然是有悖中国政府开放直销之本意的。对此,监管部门如果能够区别对待、理性处理还好,否则,久而久之,必将给这个行业带来灾难性后果。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直销的精髓--团队计酬、多层次计酬和至少50%以上的奖金额度,已经被现行《直销管理条例》釜底抽薪似地剥夺了。因此,企业的业绩会大受影响。实际上,即便是政府精心树立的标杆企业雅芳公司,其今年以来销售业绩锐减的事实,也无不证明了这一点。直销的精髓,即很多人眼中的直销的魅力。精髓抽掉了,魅力便荡然无存。《直销管理条例》出台后,各相关企业都表示了自己的态度--"首先我们不是只懂做单层,或者只要做单层。只是目前我们认为单层会更便于管理机构和企业进行管理,更适合目前中国的国情和市场环境。目前单层于国家、于企业都是都是有益的。"这是雅芳(中国)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高寿康的话。"作为商业机构来中国投资,我们当然期望采用最熟悉的营销模式,我们在中国真的尽了最大的努力。同时,我相信中国政府的智慧并尊重这种选择。我们过去也都是在符合法规的情况下办事。那时没有明确的法规,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只要在没有违反法规的条件下,我会去寻找更大的营运空间。"这是安利全球执行副总裁、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李锦芬的话。雅芳和安利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表态,言语间,既有对政府政策的配合,也有多层次的情结。可谓有保留的支持。应该说,他们都不是"坏孩子"。   1997年1月10日,国家工商管理局颁布了《传销管理办法》。提出单层次传销和多层次传销的定义,此办法以"允许存在,限制发展,严格管理,谨慎试点"为指导思想,较为详细地规定了传销企业的行为。就当时而言,这虽说是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一个比较好的文件,但由于对多层次传销和单层次传销缺乏明确的界定而且文件中又有"多层次传销"公司由国家工商管理局批准,"单层次传销"公司由地方省级工商局批准的规定,使得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滋生了投机心态,开始将销售网络任意扩张。不难想象,许许多多的问题随之而产生,特别是经地方批准的"单层次"传销公司,几乎都混进"多层次"之中;还有,大批非法传销公司趁机推行"老鼠会"制度,相当多的公司市场计划都有拉人头的性质;更有一些企业在培训的过程中极尽"洗脑"之能事,不断组织潜训、密训等活动,大肆鼓吹暴富理念……到1998年初的时候,直(传)销业终于呈现出失控的态势。因此可以说,这个行业实际上是被自我异化到了主流社会边缘的。这或许可以说是直(传)销留给国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坏了,以后再想好起来就难多了。   所以,解禁多层次直销,不是没有可能,而是短期内绝无可能。影响这一格局的,不会是业界的舆论,也不会是别的什么压力。说到底,就是看行业自律的程度、环境的适应度和包容度。笔者根据以往的经验和现实的状况判断,多层次直销要在中国内地市场解禁,少说也要在5年以后;而且同样会有先行试点和逐步推进的过程。   三、 直销牌照到底会发多少家?   作为中国直销市场的准入证明,直销牌照是所有看好中国直销业的企业都垂涎已久的。"有证就合法,出了问题最多也就是违规;无证就是不合法,怎么做都是违法。"这是业内一度流行的一种观点。这甚至最先是出自业内专家之口。无论此观点正确与否,至少都能反映特色法制环境下的一种心态。这应当是直销牌照洛阳纸贵奇货可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行业准入这一敏感问题上,从去年底试点到今年初发牌,首批都只是雅芳。在诺大的中国市场,此公司一度是鹤立鸡群,可谓孤"芳"群赏。雅芳获牌的前前后后,各种猜测一直不绝于耳。但上面似乎有意调戏业内有关人士的神经,全然没有按所谓的常理出牌。直到今年8月份直销牌照开始陆续发放的情形,也多少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某些一度颇有影响和实力的准直销公司,并未实至名归。那么,第三批、第四批、第N批牌照究竟会怎么发呢(倘若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发牌,作为第次意义上的"批",或许就不存在了。每次没有三五个以上而只是零零星星地发,哪还称得上"批"?)?诚然,很多事情不到最后时刻,都是难以定论的;即便是非常靠近监管部门决策层的人士,也未必能说得清楚。   截止到2006年8月底,在中国内地有了直销通行证的企业已经有了8家。相对于中国市场以及与其他国家相比较而言,即使再发100家,也不能算多。其实,直销牌照究竟会发多少家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直销真正在中国内地解禁了。   有人说,2006年是中国直销业的一个分水岭。笔者则以为,从法制意义上讲,这个分水岭是存在的,但从现实意义上讲,这个分水岭至少还不是泾渭分明的一条线,而更像是一个缓冲地带。在这个缓冲地带内,直销牌照将会陆续发放,总数将会是20家左右。这样一个前期规模,已足以使我们的直销业在探索中发展一阵子了。那么,直销牌照到底会发多少家呢?因为没有"底",所以也就会一直发下去。当然,发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也会有被停牌的。这就像股市一样。而从内外资企业的比例来说,应当不会有太大悬殊。这一点其实更值得我们关注。当内资企业获得了与外资企业相同的平台之后,最需要的心态是珍惜和争气!要在虚心学习的同时,静下心来把大量基础工作做得实一些、再实一些!最最要不得的是急功近利思想。   更多的直销牌照发放之后,政府的监管力度必然会不断加大。对于不良炒作者,很有可能被红牌罚下。从前不久商务部出台的一个通知中已可看出:直销企业获得牌照不再是"终身制"。   四、 多头监管格局会否改变?   今后一段时间,直销业中的各种举报现象会越来越多,有正义的,也有恶意的,而且恶意的甚至有可能多于正义的;还有一些甚至是"黑吃黑"。这样一种局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存在。而且直销模式本身也较容易出现因信息不对称等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因此,监管决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直销业的监管,从商务部、到国家工商总局、再到公安部,都有参与。从商务部这条线来说,目前对口的地方职能部门一般为经委。由此可见,直销业在中国是一个受到特殊"关照"的行业。在主管部门前不久召开的一个内部会议上,直销管理局听取了各地监管部门的工作汇报,并内部征求了工商系统监管意见。会上透出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打击传销活动,将是06年工商总局直销管理局的工作重点之一,各级工商部门将依照《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监管条例》规范直销,查禁传销,加强对传销活动多发区、易发区等重点地区的巡查。   据了解,直销管理局是《直销管理条例》颁布后新成立的部门,是隶属于国家工商总局的正厅级单列部门。对一种营销方式专门设立一个管理局进行监管,这在我国并不多见,足见我国对于直销监管的决心和力度之大。 根据分工,直销管理局主要是承担直销市场的监督管理职能。直销管理局下设三个处室,分别是打击传销处、调查研究处和直销指导处等部门。与原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下的打击传销办公室相比,其职能范围将更加广泛。 有媒体指出:虽然持续一年的"鲁剑"行动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传销活动,但打击传销仍然任重而道远。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一位负责人称,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禁止在中国境内从事传销活动,传销活动就转入了地下和半地下状态,而且往往采取异地传销的形式,这些传销组织结构严密,行动诡秘,因此给打击传销造成难度;其次,除"拉人头"之外,又出现了"传商品"及"加盟店"等多种新的形式,增加了隐蔽性;另外,互联网上的传销活动变得日益猖獗,很多不法分子使用远在国外的服务器,再利用虚拟空间实施犯罪,从而给打击传销工作增加了难度。   其实,关于直销监管问题,从来就不应该就事论事,但现实中,业内的很多人都容易有意无意地行而上或行而下,仿佛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直销本身是复杂的,而且特别的复杂,但不管怎样,直销都是一种商业形态,当然也是一种社会形态。因此,我们切不可脱离社会的大背景来看直销、说直销和做直销。就监管而言,务必要多头并举,打防结合,加强执行力。因此,所谓的多头监管是必须的,而且应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写到此,笔者不禁想起了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曾经为中国资本市场如何走出困境所开出的几剂良方。现摘录如下:   1、实行积极股市政策。目前政策有限,缺乏力度较强的政策措施,同时缺乏配套,一些单行政策如果没有配套难以发挥作用,再有是一些政策出台后缺乏后续政策储备。   2、要保护股民利益,尤其是中小股民利益。股民的最大利益是赚钱,因此一切政策设计、监管措施,都应以股民利益为准则。提高上市公司素质,保证证券市场发展和股票指数上升的势头,使股民投资股市的获利高于其他投资项目,至少不亏损。   3、大力提高企业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现金分红的比例,要给股民实实在在的回报,提高股民信心。   4、股市规范要服从发展。政府的政策设计和监管行为,不能脱离发展,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历史条件,为规范而规范。   ……   显然,萧老先生为中国资本市场走出困境所开出的几剂良方中,有的是可以直接拿到直销市场上用的。很值得直销监管部门学习和借鉴。   从具体业态和角色定位上讲,股市与直销市场或许不可以相提并论,但从商业性质上讲,实在没有多大区别。毋庸讳言,股市中一直都有黑幕存在,在股市中血本无归的人不计其数,股市的监管也是难之又难。然而,十多年来,熊也罢,黑也罢,乱也罢,中国股市的脚步终究没有停下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已经被允许上路的中国直销业,在严格的监管之下,也是可以向前走的;从业者对监管者的行为,也会逐步习惯并适应的。监管直销,可不像监管市容市貌一样,往往会出现"多头监管无人管"的局面。可以肯定地说,表面上的"多头监管",实际上是在各施其职、各负其责的前提下,有着高度统一的步调。因此,这种格局短期内是不会改变、也没有必要改变的。而对于监管者本身来说,讲原则很重要,但首先更重要的是讲学习。   五、 会有大型外企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吗?   直销产品多为化妆品和营养保健品,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两类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一直以来,直销专家们普遍认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讲究人际关系的中国,是直销生长的天然沃土。 中国化妆品市场每年以近13%的速度增长,市场容量与市场潜力巨大。安利、雅芳、完美、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等洋品牌,凭借其强大的资本优势,抢占着高端市场,顺应市场细分、产品细分、消费者细分的时代要求,进行品牌经营,取得了巨大成功。虽然本土品牌也不再满足于在低端市场混战,而是在学习与借鉴中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价值,但从综合实力上讲,尚不具有与相关的大型外资企业叫板的实力。   1998年6月《关于外商投资传销企业转变销售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安利等十家外资企业获准在我国继续开展直销业务,但必须转型为"店铺+推销员"的经营方式。有一部分内资企业在法律和政策真空下,也比照这样的标准慢慢发展起来,但规模都不算大。 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承诺,入世后3年内,将对"无固定地点的批发或零售服务"取消"市场准入限制"和"国民待遇限制"。于是,巨大的发展空间再次让大型外资企业摩拳擦掌起来。所有这些,都将使这类企业对中国市场深深的迷恋。   毋庸置疑,尽管内资企业尚不足于同大型外资企业相抗衡,但其对市场份额的占有,一定会越来越大。早在2004年9月份的厦门会议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向业界传递了我国政府关于直销业"内外一致,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12字方针。对于直销民企,政府同样提供了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这就使得外资企业在政策待遇上,不再独具优势;原先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会有所丧失。2006年以来的情况,已经显示了这一点。   1998年4月21日,国家工商总局的一纸禁令,使当时的很多直(传)销公司关门大吉。后来,有10家企业获得转型。转型企业中,有的活了下来,有的则慢慢地销声匿迹了。有段时间,坊间一度传出安利会撤出中国内地市场,但后来的情况是,安利不但没有撤出,反而沉着应对乱局,逐步站稳了脚跟。雅芳也沉淀了下来,相对于安利而言,雅芳要低调得多。笔者一直有一种感觉,就是在直销界,安利和雅芳,无论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没有多少差异,但有意无意间的竞争与互补,着实在中国的直销市场构筑了一道奇特的风景。因此,这也不禁让人联想起麦当劳和肯德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其中无论是否有人为的玄机,都颇值得玩味,尤其是值得内资企业学习。   我们看到,从2004年开始,外资巨头纷纷加大中国市场投入,安利宣布一次性追加投资1.2亿美元扩大生产规模、雅芳计划每年新开500家店、中山完美已在扬州建起了一个设备一流的大型生产厂等。所有这些,无不显示了大型外资直销企业扩展中国内地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中国的直销市场十分广阔,从所占份额上讲,一个公司即便进入百名以内,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而从另一方面讲,各种壁垒打破之后,少数十几家或两三家企业称霸市场的格局,也必然会被打破。对于这种状况,相信大型外资企业已经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去正视和应对了。因此,若无十分特殊的原因,是不会有大型外资企业轻易退出中国内地市场的。   六、安利老大地位会逐步弱化吗?   无论毁誉几何,安利(中国)在直销界的老大地位都是不可动摇的;只要说起直销,爱它者与恨它者,都不得不提到它。   就保健品而言,在洋品牌并不是太受青睐的中国市场,靠直销模式在夹缝中生存的安利(中国),表现得一直都很出色。中国自1998年"一刀切"之后,内地便不容许以直销的方式经营。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自1998年后,安利的销售业绩,却是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1998年,安利因受"一刀切"之累,业绩仅有3.2亿元,1999年成长为18亿元,2000年为24亿元,2001年为40亿元,2002年为60亿元,2003年为100亿元,2004年为160亿元。六年时间,安利在中国的营业额增长了49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安利的这些业绩,是在它并没有拿到直销牌照,而是在夹缝中生存的情况下取得的。即便是1998年的3.2亿这样一个低谷期的销售额,也是让国内绝大多数日化类企业所仰慕的。   但辉煌总是过去式。过去可能会影响未来,但并不能决定未来和代表未来。再一次的时过境迁之后,安利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个世界直销界的翘楚,在直销解禁后的中国,已先后两次没有如人所愿地拿到直销牌照,这无论是安利的主动性战略决策,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今年以来,尤其是今年第二季度以来,该公司业绩在不断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安利(中国)的老大地位会弱化吗?我想会的。因为当年一个又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对手,如今已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巨人,站到了它的近旁!有的还将会毫不含糊地站到它的正对面。当然,除了竞争对手的"侵蚀",还有更多的深层次原因……   但安利就是安利,它是经过大风大浪的。再怎么说,现在的环境也比"一刀切"之后那几年要好得多。相信它仍会从容地面对一切。   七、 "直销难民"会越来越多吗?   网上曾经流行过一则经过改动的名为《直销难民》的漫画--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看不出是男还是女),有点蓬头垢面的样子,下身(当然只是背面)一丝不挂,脚上甚至连鞋子也没穿,边走边回头。连裤子都穿不上了却还是一幅心有不甘的样子!画面上配的字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此漫画给人们带来的不光是令人喷饭的笑,还有深深的思考。是的,直销外衣下的传销,必然是诱惑与陷阱同在,因此也就必然会让大量的寻梦者一不小心受骗上当。   即便从雅芳和安利相继进入中国内地时算起,与半个多世纪的世界直销业相比,中国直销业的序幕只是刚刚拉开了一角;或者说它还只是一个顽皮的幼童。倘若对我国财富转移的几次重大变化作一个简要回顾,我们就会发现;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没收了地主与资本家的财产,形成了国有经济的强大基础,即财富由少数人的手中,转移到了国家手中,政府主控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这就是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计划经济时代。第二次财富大转移,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我国处在一个短缺经济时代,"倒爷"一族应运而生。所谓"倒爷"就是从生产企业或中介商那里把商品倒卖到消费者手中,从中间价差中获取暴利(后又出现所谓"国际倒爷",主要是从国外把国内短缺商品倒到消费者手中,同样是从中间差价中获取暴利。形成了所谓倒爷金字塔经济。第三次财富大转移,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股票证券市场的出现,中国有近亿人投入股市,因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掌握了时差经济的规律,同样发了大财,大量的财富又一次向少数人手中集中,形成了所谓的炒股经济现象。   上世纪90年代初,直销经营模式在中国内地市场的被允许,也被很多人当着一次巨大的商机,一次财富大转移时期到来。人们对这一财富趋势的认识,在结合了高拨付比和可以倍增的奖励制度之后,直销强大的内驱力便出现了。这是直销得以顽强生长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参与直销者,一般都能自由地支配时间、选择空间,自主地支配金钱。这其中不可否认地体现着一些人性化的东西。正是基于对这些看似新鲜理念的认同,以及暴富思想的驱使,人们纷纷投入了直(传)销的大潮(其实有很多是一头扎进了漩涡和烂泥塘)。于是,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聚众"分享"的场面;"我要成功"的呼喊声不绝于耳。又于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直(传)销难民大量产生……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国民素质的日益提高,尤其是随着人们商业防范和理性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直销开放以后,那种轻易被忽悠到异地他乡安营扎寨搞传销的事情,将很难再会出现了。因此"直销难民"一定不会越来越多。至于那种将人(如大学生等)骗至异地控制起来,软硬兼施地令其"入单"的做法,笔者一向认为是不可与直销甚至传销挂钩的。往非法拘禁、绑架和敲诈勒索上靠,可能更准确一些。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借直销(甚至传销)之形式,从事非法拘禁、绑架和敲诈勒索之勾当。   八、 "4.21"还会重演吗?   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应该是否定的。   "4.21+1=?"这道简单的数学题,连小学二年级的孩子都能随口报出"5.21"这个答案;但要是把这道题出给一个多少有点资历的中国直销人去答,那等于号的后面,出现就可能是"一刀切"三个字。这有点像黑色幽默吧?的确,提起4.21,总会让一些人想起"一刀切"。其实,了解情况的人都知道,大致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政府对直(传)销来了个"一刀切"。   1、有些地方,直(传)销已经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直接原因是,甚至出现传销商拦截火车、群殴、凶杀等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事件。有些地区,传销人员实施"异地邀约"的伎俩,将亲朋好友骗到传销地,扣下身份证后进行洗脑式上课,强迫他人加入传销并如此循环下去,给社会造成一系列的不稳定因素。   2、政府监管部门疲于应对。当时,政府把审批单层次传销的权限下放到了地方,各地从地方利益出发批准了许多单层次传销公司,于是,就出现了单层次传销企业也同样开展多层次传销业务的现象。   3、对"金字塔"销售缺乏防范。由于刚开始的时候管理经验不足,当时的《传销管理办法》对"金字塔"销售的防范规定不够具体,也缺乏可操作性,加之在管理实践中也不够明确坚决,以至很多传销企业所采用的奖励制度都带有"金字塔"销售、拉人头的倾向,从而造成大量的传销人员成为企业敛财的牺牲品。   4、直销发展中出现了严重偏离经济轨道的倾向。有些直销人员的组织在教育培训过程中散布具有明显政治倾向的言论,煽动对社会和政府的不满,特别是一些境外人员利用直销的课堂宣扬错误意识形态的言论,有些可能是无意的,有些人则明显地别有用心,使得直销人员的组织出现向政治组织发展的苗头……   以上四点,是由深谙行业内情的有关专家总结的。可见,当年的"一刀切",说到底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知道了"一刀切"的原因,便不会对过去的决策和今天的现状有何认识上的芥蒂。今后,作为直销的从业者和监管者,都应当理性地看待和处理业内所发生的一切。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不要寄希望于这个行业会有怎样的美誉度和公信力,能把它当着一种商业行为去看去管就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充其量也就是对直销监督和管理时,严格的前面要再加一个"更"字。   其实,加入WTO后的中国市场,能够兼容的商业规则以及抗风险能力已经越来越强,政府的监管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这里说句略带调侃的话:在直销业的监管上,以后就算是亮剑、两红牌,也不再可能亮刀了。近一年多来,剑走偏锋的"鲁剑行动",已经既果断又艺术地表明了监管者的态度。   总而言之,我们完全有理由对直销业的未来充满信心。毕竟,现在是理性投资和理性消费时代,法律意识和信誉意识正日益深入人心;同时,在有了大量的经验教训之后,在一些关乎经济利益的事情上,盲动者将会越来越少。对直销从业者而言,只有以销为本,少一点投机心理,多一份平常心和韧性,才能分享到直销的快乐;也才能让整个行业慢慢键康起来,干净起来。   写在后面的话:近年来,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企业大都不会固守传统的直销套路,而是千方百计地走创新之路。从产品定位创新、通路创新、传播创新、终端运作创新……很难用一般意义上的直销模式定义或概念予以概括。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怎样创新,都必须首先考虑两个目的:一是高效,二是安全。尤其是当安全的问题被企业充分重视之后,经营的风险就会降到最低,直民的利益保障也就有了可能。这里顺便敬告直销企业的管理者:创新应该是动态的,及时而多变的;由一时一地的创新产生的所谓差异化,远不能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因为,那种差异化很容易被同行中的任何一个组织在瞬间抹平。   最后,突然想到重复一下本文开头时提到的一句话: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直销业中将会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足为奇。
来源:《华商》 作者:鲁乾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1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第1楼, 2006-09-07 21:51:45   投诉 支持(923)
    分析的很到位!!!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