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专家观点 » 方舟子:保健品的伪科学真相 它不是灵丹妙药

方舟子:保健品的伪科学真相 它不是灵丹妙药

http://www.dsblog.net 2007-03-13 17:17:34

    本文文字内容及相关图片由《知识经济·康健》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与《知识经济·康健》杂志联系(联系电话:023-63658881,邮箱:zsjjkj@163.com)。
    
    
    保健品不是灵丹妙药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进补”传统的延续,特别是今天大家手里都有了点余钱之后,人们觉得可以试一试吃点保健品。小孩希望更聪明,老人想长寿,男人害怕性欲衰弱,女人热衷美容减肥,人人又都担心患上癌症、心血管疾病……吃药是最省事的办法,但是现代科学对此还没能发挥什么作用,于是伪科学乘虚而入。
    
    四个“不相信”
    
    不要相信“科学术语”。
    
    科学术语不等于科学,不管在广告里堆砌了多少让人似懂非懂的科学术语都不足以证明其科学性。一项科学成果要得到应用,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不要相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
    
    只有没有利益关系的科学家的话才是有分量的。那些被聘用为技术顾问或以技术入股的,甚至本身就是公司“首席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的科学家所发表的言论都应该大打折扣,或干脆置之不理。
    
    不要相信权威机构的“鉴定”
    
    权威的机构同样能被买通。何况鉴定的内容往往被夸大了,甚至干脆捏造所谓的“FDA鉴定”。(FDA并不给保健品、中草药做鉴定)。
    
    不要相信名人的“证词”
    
    不管他是多么有名的人的证词,在科学上不能作为可信赖的证据。一种保健品是否有效,只能依靠双盲、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才能验证。
    
    如何识别假保健品
    
    市面上的保健品可谓“层出不穷”,其推销手段又如出一辙。消费者如何能去伪存真,识别其中的假保健品、营养品呢?我归纳出了假保健品的几条特征:
    
    l 它们往往声称对一般人所关心的大部分甚至所有健康问题都有良效,而且把药理归纳为“提高人体免疫力”这种模糊的说法。
    
    l 它们往往声称老少皆宜,全无副作用。其实他的毒副作用要在较长的时间后才逐渐表现出来。
    
    l 它们往往自吹是最新科学成果或者祖传秘方。
    
    l 喜欢拉出“著名科学家”唬人,其理论依据来自某一科学家个人的实验或者发明。
    
    l 喜欢列举服用者的证词,特别是名人的证词。
    
    l 往往隐瞒主要成分,广告宣传的成分其实和它向管理部分申报的成分是不符的。
    
    “补”还“不补”,营养素的困惑
    
    “补”与“不补”,“缺”还是“不缺”常常是人们难以把握的选择,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营养摄入,首先要正确认识营养素。
    
    脂肪的学问多
    
    在食物缺乏的年代,“有油水”成为富裕生活的标志之一。脂肪不只能使食物变得美味,还是人体储存能量的重要物质。但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都表明,高脂饮食、血胆固醇的含量和心脏病发病率这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其实脂肪的种类繁多,不可一概而论。根据其结构不同可以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又跟根据其中氢原子的位置不同,分为顺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促使身体合成更多的胆固醇;而不饱和脂肪酸却会降低血胆固醇的含量。
    
    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摄入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另一方面,我们应当适量摄入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来自鱼的欧米伽-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似乎对心血管有保健作用。
    
    你缺维生素吗?
    
    人体必需的维生素有13种,其中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E、D、K四种可储存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水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C和各种B族维生素一般不在体内储存,需要每天从食物中摄取。
    
    我们有必要吃复合维生素片吗?所谓复合维生素片就是含有人体每天最低需求量的这些维生素、矿物质中的大部分或者全部。没有人能否认吃复合维生素能够避免营养不良,但如果想通过吃复合维生素来获得更好的健康、精力、预防和治疗慢性病。目前尚没有明确的且符合临床实验标准的结论,并且维生素也非多多益善。
    
    美国著名化学家,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鲍林在晚年倡导以维生素C疗法预防感冒、抗衰防癌,并且身体力行,每天服用10克维生素C。最后他虽然也活到93岁的高龄。但这并不足于证明维生素C有神奇的功效。迄今为止,至少有30个双盲对照试验对大剂量维生素C能否预防感冒进行了验证,但无一例外都是否定的结果。动物实验还表明在过量铁质的环境里,或者在氧化反应过程中加入维生素C,会刺激自由基的生成。有一项研究也表明,每天服用超过500毫克的维生素C反而会增加遗传损伤。
    
    比维生素C名声还大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也不例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过量服用维生素E有害无益。他们分析了1993年到2004年间19项涉及135967人有关维生素E与健康关系的数据,发现每天服用超过150国际单位的人的死亡率高于不服用维生素E的对照组,45年间死亡率大约高出5%,在达到每天400国际单位后,出现了较明显的增加。
    
    我们需要补钙吗?
    
    钙人体需求量最大的矿物质,主要是用于组成骨骼。目前市场上卖的钙片主要是两种形式:碳酸钙和柠檬酸钙。碳酸钙含钙高(含40%),但需要足够的胃酸才能吸收;柠檬酸钙含钙低(含21%),不需要胃酸也能被吸收。看一种钙片是否能被身体吸收很简单:只用一小杯温水或醋溶解一片钙片,看能否在30分钟内几乎全部溶解。
    
    人体一次只能吸收500毫克的钙,因此不要买含量高于500毫克的钙片。而且补钙也不能过量。每天摄入钙不宜高于2500毫克,否则有导致血钙过高、损害肾脏、影响其他矿物质吸收等危险。
    
    同时,钙片补钙的效果并不像广告宣传的那么大。2006年2月,美国研究人员发布了一项关于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骨折风险的报告,通过对36282名50~79岁的绝经期健康妇女进行对照,一组每天口服1000毫克碳酸钙片和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一组口服安慰剂,试验持续了7年。结果表明:补钙仅对60岁以上的妇女作用显著,髋骨骨折发生率减少了21%。
    
    看清这些保健品的真面目
    
    一些“著名”的保健品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是不是“著名”的产品品质就有保障呢?
    
    吃核酸,补基因?
    
    基因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而组成基因的物质是核酸。市场上有人利用人们吃什么补什么的心理,推销形形色色的“核酸保健品”,称其包治百病,永葆青春。核酸真有这么神吗?
    
    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各种生物,生物的细胞中就有核酸的存在。因此事实上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就要吃进大量核酸。只是不同的食物含量高低不同罢了。不过,我们吃进去的核酸不可能用来“补基因”的。人体是不能直接吸收核酸的,核酸在消化道中会被逐步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它们或用于核苷酸,或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一般人不存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从食物中摄取的核酸太少,人体也可以利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或是回收体内核酸的降解物。
    
    而且,核酸吃得太多还能引起痛苦。服用核酸太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血液中、尿中尿酸太多,引起痛风、肾结石等病痛。所谓的“核酸营养”并不是科学新成果,而是旧骗局。核酸类药物、基因疗法以及添加了核苷酸的配方奶粉均与“核酸营养”无关。
    
    “脑白金”能让你变年轻吗?
    
    “收礼只收脑白金”这句广告语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脑白金的学名是褪黑素(melatonin),也叫做松果体素,是大脑中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对人主要有抑制性成熟的作用。它也能调节人体睡眠周期。
    
    1993年,褪黑素制剂在美国市场上销售时也曾引发过一阵热销,也曾被鼓吹能够提高免疫能力、抵抗衰老、延年益寿甚至预防心脏病、治疗癌症。但经过美国医学界人士通过多渠道的反复澄清、警告,这股热潮才平息下来。现在,褪黑素制剂仅仅作为“有助于睡眠”的膳食补品,并且未获得FDA的证实。
    
    医学界正在研究褪黑素在抗氧化、癌症免疫、睡眠紊乱、挑战时差等方面的作用,目前一般认为它对于治疗因时差导致的失眠是很有效的,但能否作为安眠药治疗其他失眠症则有不同的结论。有助于治疗癌症的功效还仅是极其初步的研究。服用褪黑素制剂,我们有三点不得不引起警惕。一是,我们不知道最佳用量。二是我们不知道它是否有副作用,特别是远期作用。第三,褪黑素制剂作为保健品出售,缺少对其质量的严格控制。
    
    螺旋藻真的是健康食品吗?
    
    螺旋藻作为保健品进入中国也非一天两天的事儿了,早已形成气候。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的确非常高,晒干后蛋白质含量可达70%以上,但除非你把螺旋藻当非吃,这个数字是没有意义的。每天吃几片螺旋藻精品所摄入的蛋白质不过1~2克,相对一个人每天需要的几十克蛋白质而言,可以忽略不计。
    
    螺旋藻含富含多种维生素B、类胡萝卜素、矿物质。但如果想全面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综合维生素品是更合理的选择。而且螺旋藻中的维生素B12比较特殊,无法被人体吸收。
    
    有研究表明它在增强免疫力、预防癌症、降低胆固醇等方面可能有些希望,但还只是初步的研究。
    
    另外螺旋藻作为食品还有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l 它是一种单细胞生物,核酸含量非常高。从食物中摄取过多的核酸,有导致痛风和肾结石的危险;
    
    l 螺旋藻的生长环境容易受到其他有毒蓝绿藻的污染,特别是微囊藻。我国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对市场上不同产地的螺旋藻保健品做过检测,都发现了这种对肝脏有很强毒性,并且是致癌物的微囊藻。
    
    l 水域的重金属污染也很容易被螺旋藻吸收、富集。另外还有病菌污染的危险。
    
    
    (本文由方舟子授权,摘录自《科学成就健康》一书,新华出版社2007年出版)
来源:《知识经济·康健》 作者:方舟子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