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护眼需求大爆发 直企如何抓住千亿市场?

护眼需求大爆发 直企如何抓住千亿市场?

http://www.dsblog.net 2025-04-02 15:25:19

  护眼产品发展趋势
  护眼产品赛道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将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化的发展趋势。

 

  1
  智能化与数字化结合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渗透,护眼产品的智能化趋势愈发显著。例如,智能护眼灯已从简单的光线调节升级为“全场景感知设备”,甚至能结合用户作息时间模拟自然光节律。
  此外,护眼类App的功能也在深化。部分软件通过分析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眨眼频率和眼球运动轨迹,生成用眼健康报告并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未来,这类设备可能进一步整合眼动追踪技术,为视觉健康管理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2
  精准化与个性化
  消费者对“千人千面”护眼方案的需求催生了精准化产品创新。基因检测公司推出眼部健康风险分析服务,通过检测与黄斑变性、青光眼相关的基因位点,为用户定制补剂配方。在光学领域,一些品牌针对程序员、设计师、游戏玩家等不同职业需求设计差异化的“场景化防蓝光眼镜”。
  儿童护眼市场则更为活跃,一些学习平板搭载AI坐姿监测和瞳距识别功能,当检测到孩子歪头或屏幕距离过近时自动锁定界面;部分护眼台灯甚至能根据课本纸张反光率调节照明光谱,模拟真实纸张阅读体验。

 

  3
  生物技术与医疗级产品渗透
  医疗级技术向消费市场的下沉正在重塑护眼产品格局。例如,原本用于干眼症治疗的强脉冲光仪器,经小型化改良后成为家用美容仪品牌的新卖点。在近视防控领域,角膜塑形镜的验配服务从专业眼科医院延伸至连锁视光中心,大幅提升普及率。
  营养补剂赛道则聚焦“生物利用度”突破,比如,一些品牌采用成分包裹技术结合,使吸收率提升至普通胶囊的3倍;一些品牌推出叶黄素果冻等,通过零食化形态打入儿童市场。此外,家用护眼仪也在不断升级,部分产品已通过FDA二类医疗器械认证。

 

  4
  场景化与跨界融合
  护眼需求正深度嵌入特定生活场景,催生跨品类解决方案。办公场景、美容行业、教育行业都是用眼非常密集的场景,如何在这些环境中,改善视觉压力,护眼美眼,成为多数品牌入手的方向。例如,护眼显示屏、护眼台灯等“护眼办公套装”以及宣称具有改善黑眼圈和视力健康双重功效的眼霜、眼贴。


  直销护眼产品的挑战与破局
  从护眼产品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发展趋势可以看到,直销护眼产品在市场份额争夺上压力巨大,面临着多重挑战。
  首先,传统品牌通过大规模广告投放、与各大零售渠道合作等方式,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新兴科技产品则凭借新颖的功能和线上营销手段,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直销护眼产品在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功能差异化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其次,护眼产品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眼部健康,消费者在选择时往往极为谨慎。由于市场上存在一些夸大宣传、质量不达标的护眼产品案例,导致消费者对整个护眼产品市场存在信任危机。对于直销模式,消费者可能存在偏见,担心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认为直销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推销、价格虚高等问题。例如,曾有部分直销企业因虚假宣传护眼产品功效,被媒体曝光,这使得消费者对直销护眼产品的信任度进一步降低。
  再者,大健康领域受到严格的法规政策监管,护眼产品也不例外。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环节,都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法规标准。在研发和生产阶段,产品的配方、成分必须符合相关安全规定,生产过程要严格遵守生产质量管理规范;销售环节,产品宣传不允许夸大功效、虚假宣传。一旦企业违反相关法规政策,将面临严厉的处罚,包括高额罚款、产品下架,甚至企业停业整顿。此前有企业的护眼产品就因为“非法添加”导致“灭顶之灾”。
  针对这些挑战,直销企业应该强化产品创新与差异化,与专业的科研机构、高校合作,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护眼解决方案。
  其实,直销企业在个性化产品定制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根据庞大的经销群体,调研和了解不同消费者的护眼需求差异,推出个性化定制产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优势。尤其是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眼部健康咨询服务,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售后支持。例如,建立线上线下的眼部健康咨询中心,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眼部健康检查和个性化的护眼建议。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积累良好的口碑,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另外,直销企业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借助社交媒体、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比如,开展与眼部健康相关的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儿童捐赠护眼产品、举办护眼知识科普讲座等,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与信任。
  与此同时,直销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企业员工尤其是销售人员的培训,使其深入了解护眼产品相关的法规标准和销售规范,及时发现和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企业在法规政策的框架内稳健发展。

来源:知识经济杂志 作者:陈杰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