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我的日志

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1)[@more@]

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1)

 虽然从企业的新奇产品、特殊人物、成功经验、行业动态和社会活动中能够找到新闻点,但这只是新闻策划的最基本能力。要想真正灵活掌握和运用新闻策划,还必须学会“借势”和“造势”这两种方法。

(一)什么是“借势”

  什么是“借势”?先来看一个流传于营销界的经典“借势”案例:

  一位书商手头积压了一批书卖不出去,眼看就要大亏本了。情急之下,出版商想了一个点子:给总统送去一本,并频频联系征求意见。忙得不可开交的总统随便回了一句:“这书不错”。这一来出版商如获至宝,大作宣传:“现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还把“这书不错”四个字印在封面上。于是手头的书很快被抢购一空。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一批书,便照方抓药,给总统送去一本,总统有了上次的教训,想借机奚落一番,就在送来的书上写道:“这书遭透了”。总统还是上了套儿,书商又大肆做宣传:“现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人们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很快便全部卖掉。第三次,出版商再次把书送给总统,总统有了前两次被利用的教训,干脆紧闭金口不理不睬。然而出版商还有话说。这次他的宣传词是“现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结果,书还是被抢购一空。

  在这个故事里,“势”就是总统,借着有巨大影响力的总统的“评价”,书商成功地把书都卖出去了。

  所以,“借势”就是借助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事件、人物、产品、故事、传说、影视作品、社会潮流等,策划出对自己有利的新闻事件的策划方式。

  但“借势”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符合新闻策划的11条原则,只有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借势”才可能成功。

(二)“借势”的方法

  (1)借名人之势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名人往往拥有很高的曝光率和号召力,借助名人的影响来提升品牌和推广产品,已成为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现在广告界流行请名人做产品“形象代言人”,实际上就是一种向名人“借势”的方法。

  现代营销理论认为,让消费者在众多相似的同类产品中记忆其中一个产品是比较困难的,但如果通过一个有特点的公众人物来引导消费者记忆,往往会起到良好的效果。当然公众人物的特点应与产品的某些特性是相呼应或吻合的,比如运动类产品应找著名运动员或年轻有活力的演艺明星,儿童类产品则最好找童星。

  中国最早的产品形象代言人应该是著名演员李默然,他在1989年成为三九胃泰的形象代言人,其“一身正气”的形象,暗合了产品的正宗可靠,结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后网球名将张德培成为海飞丝的形象代言人,他在电视里不厌其烦地传播“有头皮屑不行”这一生活态度,在他和其他众多洗发水代言明星的“教育”下,中国人学会了如何洗头,提高了在洗头这一生活细节上的品位。现在,“形象代言人”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像杭州娃哈哈先后找了王力宏、李纹和周星驰为形象代言人,广东TCL则请了韩国美人金喜善为形象代言人。

  但广告向名人“借名”,动辄就是几百万,代价实在太高。远不如巧借名人进行的新闻策划,只付出微小的代价,就能获得巨大的宣传效应。

  【案例】牛群当县长,“牛县”借牛成名

  2000年12月,著名笑星牛群到“全国第一养牛大县”安徽蒙城当上“牛县长”的新闻,可谓轰动一时。

  据称,以“牛经济”为主要经济支柱的蒙城县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入世”的挑战,解放思想,决定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路子,利用名人效应,发展名人经济。于是经过精心策划,牛群“牛县长”走马上任。

  蒙城县的这次“借势”策划非常精妙,一是开创了文化名人被正式任命为“挂职副县长”的先河,极具新闻性;二是牛群姓牛、属牛,人称牛哥,去了称为“牛县”蒙城,管的又是牛经济、牛文化,中间的联系相当巧妙,极易让人产生印象。

  从牛群将成为“牛县长”的消息一传出,全国媒体就蜂拥而上,不惜版面地进行热炒。此后不管是牛群正式到岗,还是从浙江义乌拉来投资初显政绩,每一次“牛县长”只要有风吹草动,媒体都会紧紧跟上。像新浪网不仅及时设立了“‘牛哥’要当‘牛县长’”的新闻专题,还专门推出了“牛县长日记”连载,从2001年2月8日起到2001年3月24日,不间断地刊登了牛群写的43篇“牛县长日记”。当然,“牛县长事件”还引发了争论,比如北京晚报刊登文章《牛群当县长引发的辩论:姓牛就能当牛县长吗?》,羊城晚报则提出疑问《牛群从政合不合法?》。但越争论,这一事件的影响就越大,对牛群和蒙城县的宣传效果也越好。在当时,全国各地媒体的报道用铺天盖地来形容毫不为过。

  从开始到最后逐渐冷却,这一策划的新闻热效应前后几乎持续了一年半,这在中国的新闻策划案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一策划给蒙城县带来的效应是巨大的,首先是知名度大增,用牛群的话说就是“现在就连海外也知道中国有个养牛大县叫蒙城”。同时经济效益也相当显著,最明显的是浙江一位商人“闻名而来”,投资2亿元在蒙城建成了号称“中原义乌”的“牛群中国商贸城”,并已于2002年5月8日正式开张,带活了当地的商贸经济。

  据报道,在走马上任“牛县长”的当天,面对记者提问时牛群就坦然承认这是一次炒作,并表示:“炒作从严格意义上讲是中性的,好事为什么不炒作?好事炒作何罪之有?重要的不是炒作,重要的是为什么炒作,重要的是炒什么,更重要的是炒完了之后你干什么或有什么结果。炒作这个词,说起来稍微有点主观因素的贬义,但对此我不忌讳。”

  同时牛群还告诉记者,他这样配合蒙城县炒作,都是免费的。

  也就是从理论上说,蒙城县是以“零成本”的代价,仅仅通过“借用”牛群的知名度,就吃到了一块“名利双收”的大奶酪。可谓是向名人借势的经典案例。

  营销造势是一种趋势

  作为一个开发面积几十万平方米、甚至几百万平方米、开发周期很长的超级大盘,准确的定位及适当的营销造势是决定大盘能否销售顺利的关键因素。

  相比于一般性的楼盘,大盘地产有其特定的优缺点。如果说一般性楼盘卖的是现成产品,那么大盘地产卖的则更多是楼盘的未来前景——消费者对楼盘未来发展状况的心理期望值直接决定楼盘的销售。消费者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客观地知道大盘所处区域的商业潜力、大盘未来的发展前景、政府的关注度、大盘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发展商的长远规划等。从此角度上讲,大盘的营销造势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

  营销造势并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无中而生,而是项目策划者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充分考虑项目的各方面特征与关联性:如项目定位与城市功能空间定位的联系、开发主题与区域居住文化的有效衔接、楼盘定位与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统一、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房地产业的影响等等,在充分考虑到有关项目的各方面因素之后,再经过系统性的包装宣传,借助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影响力,将项目的营销态势拔高到一个策略的高度,从高处向目标客户传达积极的良性信息,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此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购买的欲望。

  A楼盘:一个大盘营销造势的实战案例

  A楼盘位于广州南沙经济开发区,占地200多万平方米,由独立别墅、TOWNHOUSE、海景洋房组成。

  A楼盘由澳洲三大设计公司之一——澳洲格拉斯比设计,整个小区充满浓郁澳洲风情。小区坐拥1000米风情海岸线,区内设有2公里长运河,10000平方米风情泛会所,被誉为“南沙第一城”。楼盘于2003年5月1日开盘,首期阳光海岸已于2003年10月30日落成交楼。

  作为一个超级大盘,A楼盘面临的机会与风险是均衡的:一方面,A楼盘拥有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海景与水景),同时作为南沙标志性楼盘,有无可代替的品牌形象与投资潜力。另一方面,A楼盘面临的销售压力也很大。首先,整个南沙仍处于大发展阶段,区域经济成熟有待时日,造成客户产生观望心态。其次,南沙远距广州七十公里,路途遥远成为客户购买的一大心理障碍。第三,离广州市区更近的华南板块的诸多大盘如祈福新村、华南碧桂园、雅居乐,无论在配套成熟、交通、户型设计上都有各自的优势,这些都是A楼盘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广州政府“东拓、南进、西联、北优”的大发展战略之下,整个广州的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海珠南部、广州西部、白云板块、天河东圃地段都成为投资开发的热点,新的楼盘有如雨后春笋,一波又一波地崛起。同样作为郊区物业,广州西部与北部房地产开发的兴起,对地处广州南部的A楼盘的销售造成一定的压力,这使A楼盘的竞争概念远远突破南沙本地甚至番禺的别墅项目。

  开盘初期,A楼盘的发展商虽然投了几百万的广告费,但市场却反应冷淡,不仅现场访客廖廖,连打电话咨询的客户也是少得可怜,楼盘的销售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况。开始半年,竟然卖出不到几十套单元,整个项目的进展受到严重压力。

  A楼盘如何能够在对手虎视眈眈的包围中,凸现项目本身的优势,吸引客户的注意并建立与竞争者明显的竞争区隔?项目策划者在经过认真的市场调查与市场分析之后,认为造成A楼盘销售上的困局,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其他,而是客户对A楼盘所处区域——南沙经济落后而导致信心不足的问题。所以,要打开销售局面,当务之急就是在宣传上进行高屋建瓴的造势,改变他们对南沙的不良看法,强化他们对南沙未来发展的信心,最终达到客户对A楼盘发展有信心的目的。营销造势分为三个层面进行:

  1、 宣传南沙未来发展潜力

  作为南沙标志性的楼盘,A楼盘的销售情况与客户对南沙未来发展的信心密切相关。所以,要让客户对A楼盘有信心,首先就必须让他们对整个南沙未来发展有信心,而不会被目前南沙落后的现状所迷惑。

  2、 凸现南沙房地产的投资价值

  根据我们对市场及客户的认真调查,发现有意购买A楼盘的客户中,超过一半是抱着投资的信念——也即是说,他们关心的不是A楼盘小区环境的好坏,而是更关心南沙整个房地产发展状况如何。所以我们在宣传中要着重宣扬A楼盘的未来升值潜力,并不是单纯诉求楼盘的环境因素。

  3、 构造A楼盘的品牌价值

  作为建设周期很长的大盘,发展商的实力与信誉是决定客户对楼盘购买与否的重要砝码之一,A楼盘的发展商是广州最具实力的房地产开发商,这也是A楼盘的主要优势之一。我们将通过多种传播手段的诉求,构造A楼盘鲜明的品牌价值,从而消除客户对A楼盘发展前景的疑虑状态。

  在确定营销造势的大思路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借助新闻传播的力量与渠道,以最合适的方式、最低的投入发挥最好的宣传效应。

  2003年8月6日是南沙指挥部成立一周年的日子。作为南沙建设的最高指挥中心,指挥部成立一周年可以看作是南沙开发阶段性的纪念日,所以这段时间,关于南沙大开发现状、前景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宣传报道肯定铺天盖地。

  经过严密的分析与周详的准备,我们策划了“清凉海风之旅”的活动,并制定了周全的媒体宣传计划。以此活动为事件营销的载体,组织广州各大传媒的记者轮流到A楼盘采风,召开记者沙龙。另一方面,与指挥部一起,召开南沙开发前景的论坛及媒体见面会。为了达到立体、高强度的新闻宣传效果,我们还通过专题报道、记者专访、财富论坛等多种方式的配合,多角度对南沙及A楼盘进行宣传

  由于准备周密和策划对路,整个新闻传播的效果完全超过我们的预料。关于南沙开发前景、国家及广州市政府对南沙发展的支持、南沙房地产市场的投资潜力、A楼盘的各种利好消息频频见报。由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权威性,不少客户就是看到种种关于南沙的利好消息才有兴趣亲临A楼盘,并且在感受了现场之后,决定购买。

  在短短三个月时间,A楼盘的销售直线上升,每月都有新的成交数字刷新记录。整个新闻公关宣传费用不过数十万,但是对A楼盘的销售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几百万广告投入也难以达到的效果。

  产品关联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新闻策划时,策划内容与所策划产品的特性一定要有关联,这样才能对所策划产品的市场销售起到直接有效的推动作用。

  通俗地说,产品关联性好的策划,能够在新闻稿中自然地展现产品的性能、特点、质量、甚至价格等内容,并且让人看不出有策划的痕迹。

  一般而言,产品的性能、特点、质量、价格只能在广告中才能出现,要是可以在传播力更广、可信度更强、成本又极低的新闻中展现,无疑是产品拥有者最渴望达到的效果。

  相反,如果企业策划的新闻事件与

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2)

身的产品无关,这样的策划往往只能给企业带来“虚名”,有点像是放鞭炮,看着热闹,对自己却没有多少实际的好处。

  下面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新闻策划中的产品关联性原则。

  首先来看一个因缺乏关联性而导致策划效果大减的案例。

  【案例】柯受良“飞黄”, “彩虹”并未沾光

  1997年6月1日13时19分,台湾特技演员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壶口。虽然飞跃时间只有短短的1.58秒钟,但这却是当年在香港回归之前最轰动的事件。

  柯受良1992年完成他的飞越长城壮举后,就开始准备飞越黄河。1995年,成立不久的香港凤凰卫视为柯受良投资1500万元,使“飞黄”进入实质性阶段。

  在制定好“飞黄”时间表后,柯爱良在全国各地频频试飞,可惜运气不佳,试飞屡次失败,造成原先准备赞助的一家烟厂望而却步,汽车厂商更是退避三舍。就在这时,刚刚创立只有一年多的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走到了前台,他们通过一位策划人以与凤凰卫视进行谈判,几经讨价还价,最终以600万的价格成为本次活动的独家赞助商。

  借着“飞黄”热在全国越烧越热,彩虹电视以活动独家赞助商的身份,在多家全国性媒体猛投广告。仅以电视广告为例,从5月23日到6月3日,凤凰卫视中文台每日的彩虹电视25秒广告多达26次,15秒广告也有45次之多。从5月23日到6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彩虹电视5秒广告多达100多次,15秒广告也有40余次。而6月1日现场直播时,彩虹电视在中央台播出的15秒和5秒广告更多达35次。广告密度之大,在当时属于罕见。

  由于“飞黄”本身所具有的轰动性影响,以及彩虹电视借机投放了巨额广告。在“飞黄”之后,原先默默无闻的彩虹电视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

  案例分析:柯受良曾飞越万里长城,是名人;现在又将挑战极限飞越黄河,是新闻;再加上当时香港即将回归,这一事件被赋予了很强的民族精神;三者叠加在一起,使全国媒体一直以高度的热情关注“飞黄”,把“飞黄”炒得无人不知。1997年6月1日到现场采访的记者达到600多名,中央电视台更是对“飞黄”进行现场直播,因此,这是一次极好的利用新闻对产品进行传播的机会,彩虹电视能够在其他企业退缩的时候大胆借机切入,应该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时机,但遗憾的是,彩虹电视没有考虑到产品关联性原则,结果是把握住了机会,却没带来好的效果。

  首先要强调的是,如果彩虹生产的是汽车(或摩托车),而柯受良又是驾驶彩虹汽车(或摩托车)飞跃黄河,这才是很好地把活动策划产品推广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一飞,能生动地说明彩虹汽车的性能——连黄河都能飞过去,性能当然是好的了。而且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对彩虹汽车飞跃黄河镜头的反复播放,会给彩虹汽车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

  但实际上彩虹却是一个彩电企业,因此耗资600万元巨款来赞助“飞黄”值得商榷。因为彩虹所出的600万换来的其实只是活动独家赞助商的虚名和现场的一些广告牌,这与做一次普通的广告又有什么不同?并未在实质上(主要是产品的质量展示和推广)巧妙“搭车”这一轰动事件。而且由于柯受良“飞黄”的这一瞬间太受关注,使得观众眼睛全都对准了柯受良和他的汽车,留给赞助商的余光实在已经不多。

  另外,彩虹电视不懂得运用新闻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只会耗巨资猛砸广告,令人扼腕。比如独家赞助“飞黄”这一新闻,彩虹电视竟然主要也是通过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华工商时报》、《北京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上刊登半版广告的方式来发布的,好端端地把一次新闻事件搞成了一次颇有点铜臭味的广告事件。

  这些,都使本次策划的效果大减。因为彩虹只获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并没有获得任何与产品有关的美誉度。

  之后彩虹电视的命运,印证了以上分析。在“飞黄”活动后的一次抽样调查中,对“是哪一个企业赞助了柯受良飞越黄河”的问题,多数人回答“不知道”!“没注意”!有的人甚至回答是“三菱汽车”,因为柯受良是驾驶“三菱”车飞跃黄河的。在问是不是知道“彩虹电视”时,许多人表示只知道四川“长虹”,而对内蒙的“彩虹”十分陌生。

  许多地方的消费者更是从来都没能在商店里看到过彩虹电视机的真容。

  就在轰轰烈烈赞助飞黄之后两年,内蒙古彩虹电视机厂就因市场销售一直不佳,而被广东TCL集团兼并,转而生产TCL王牌彩电。随着彩虹电视这一品牌的消亡,当年为飞黄投入的一千多万元也就像瞬间闪耀的烟花一样,再也找不见踪影了。

  有意思的是,这一策划竟被广州《南风窗》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策划案例”之一,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中国策划界的不成熟。

  按产品关联性原则重新策划:事实上,如果能从新闻策划产品关联性原则出发来策划这一事件的话,彩虹集团扔出这600万还是会有效果的,具体的策划思路如下:

  1、与柯受良协商,在飞黄的汽车顶上绑上一台彩虹电视机,哪怕是尺寸最小的彩虹电视机;

  2、给这台彩虹电视机接上蓄电池,在飞黄开始前就画面清晰地播放中央台的飞黄直播;

  3、在柯受良“惊险一跃”飞过黄河,并重重地落在黄河对岸后,这台彩虹电视机毫发未损,依然正常地在播放电视

  4、请中央台在反复重播飞黄画面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切几个彩虹电视在空中画面仍然清晰、毫不抖动的“英姿”;

  5、这个“飞跃黄河”的彩电由于具有纪念意义,还可拿出来拍卖或捐赠,再制造一次与产品有关的新闻事件。

  毫无疑问,这样的策划才是与产品具有很强关联性的,才能既产生轰动,又有效展示产品的质量,从而真正推动产品销售。如果真可以按照这样的策划来是实施的话,别说是600万,就是1000万都是值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彩虹赞助的配角性质,直接成为这一轰动事件的一个主角。这样操作也可使广告费的投入大大减少,还能省不少钱!

  当然,以上的策划只是一个假设,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有三个:1、汽车在绑上彩电这个重物后能否顺利飞跃黄河?2、当地能否清晰地收到电视信号?3、彩虹电视的质量到底怎样,能否经受如此“折磨”?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要是在当地接收效果很差,或者在飞跃后由于汽车与地面猛烈撞击,结果造成彩电没了画面,这样就会起到反效果了。

  但是,如果这三个条件中有任何一个不能得到满足,这次飞黄的600万赞助费就不该付出。因为缺乏产品缺乏关联性的策划,成功的机率肯定会大打折扣。

  下面是一个很好运用产品关联性原则而获得成功的案例

  持续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应该作为企业营销中的一项日常工作,持续不断地进行,才能真正起到效果。

  就像广告不能只做一次一样,新闻策划也不是做一次就一劳永逸了,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次策划所产生的宣传效应会逐渐减弱,甚至将被人完全淡忘。因此要想巩固和扩大前一次策划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及时地推出下一次的策划

  当然,新闻策划的持续性要比广告投放的持续性难得多。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连续投放广告是不受限制的。而新闻策划则必须根据政治时世的变化而随时把握机会,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要实现新闻策划的持续性,非常考验策划人的智慧。

  下面通过我自己的两个案例来说明新闻策划的持续性原则。

  【案例】“梅家坞”龙井,持续四年的“茶新闻”策划

  在杭州,如果你想买龙井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茶叶店都喜欢在龙井前面加上一块“梅家坞”的招牌,这实际上源于我的策划

  西湖龙井被称为“绿茶皇后”,而杭州是西湖龙井唯一的正宗产地。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龙井茶市场极度混乱,你想在杭州买到正宗的西湖龙井还真不容易。1998年的时候,在一次龙井茶的拍卖会上,一位来自四川成都的女士不惜以一万元一两的“天价”买了半斤西湖龙井。我当时曾采访她,她说自己非常喜欢龙井茶,可杭州的龙井茶市场实在太乱了,为了能喝到正宗的龙井茶,她只能无奈地采用高价竞拍这一方法。这条新闻后来还获了奖,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龙井茶市场的混乱情况。

  龙井茶市场之所以混乱,主要原因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许多人纷纷从外地大量购进低价龙井,然后冒充高级西湖龙井销售。由于正宗的龙井茶产量不高,为获取更高收益,许多西湖龙井产区的茶农也开始这样做,使得龙井茶市场更为良莠难辨。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1999年,一家名叫“正浩”的茶叶商行诞生在杭州南班巷的杭州茶叶市场旁。“正浩”的字号源于杭州主要龙井茶产区梅家坞村已经去世的老书记卢正浩的名字。卢正浩是新中国成立后梅家坞村的第一任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梅家坞村建设成了新中国新农村的代表,“梅家坞”龙井茶也声誉鹊起,成了国家礼品茶。从1951年到1957年,周恩来总理曾5次到梅家坞,每一次都接见了卢正浩。现在开这家正浩茶叶商行的,正是卢正浩的子女。

  作为梅家坞土生土长的茶农,卢正浩的子女们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捍卫西湖龙井的声誉,而我也痛心于西湖龙井名声受到玷污,愿意以我的智慧帮助他们。从1999下半年起,有关梅家坞龙井茶的策划持续进行了4年,如果把这一系列策划比作一首乐曲的话,那么我们演奏的是这样一个曲子:

  1、序曲:亮出“梅家坞”的招牌

  当时“龙井”这两个字由于被到处滥用,声誉日下,这时如果还打“龙井”的招牌,将难以和那些假冒者产生区分。因此如果要想改变龙井茶市场的混乱局面,就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

  经过认真的市场分析,我们最终把突破口锁定为“梅家坞”三个字。位于杭州西湖区的梅家坞全村有1000多亩茶园,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区,每年出产的龙井占了整个西湖龙井的半壁江山。更重要的是,在“龙井”这个名字已经被假茶叶涂抹得污七八糟的时候,“梅家坞”这块牌子还是“干净”的。正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了后来一系列通过打响“梅家坞”品牌来重树西湖龙井声誉的策划

  要亮梅家坞的招牌,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注册梅家坞的商标。但没想到去商标局一问,“梅家坞”这三个字竟然已经被人注册了,注册者是杭州一家根本与茶叶毫不相关的贸易公司, 

  商标已经被人抢注当然是件懊恼的事情,但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打出“梅家坞”品牌的难得的大好时机!因为这明显属于恶意抢注,而且抢注的又是备受关注的龙井茶的商标!

  果然,在1999年5月把这一事件透露给媒体后,杭州的媒体马上抢着开始报道,迅速使“‘梅家坞’商标抢注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在对这一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媒体先是曝光了抢注梅家坞商标的杭州泰隆贸易公司,又挖出了该公司的吴姓经理,对其以倒卖为目的的恶意抢注行为激烈批判,然后呼吁国家有关部门撤消泰隆贸易公司对“梅家坞”商标的拥有权,并推动梅家坞村向国家商标局进行申述。

  在这一过程中,媒体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度分析报道:包括“梅家坞”商标为什么会被抢注?从商标意识的缺乏看龙井茶的保护等等。不仅使“梅家坞”这三个字频频出现于媒体,有关龙井茶保护的问题也开始受到社会的强烈关注。

  最后,国家商标局众望所归地判令撤消杭州泰隆贸易公司对“梅家坞”商标的拥有权,“梅家坞”商标归梅家坞村集体所有。为“商标抢注事件”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虽然正浩茶叶商行未能独享“梅家坞”商标,但作为恶意抢注事件的最早发现者和揭露者,“正浩”获得了初步的知名度。最重要的是,通过媒体不遗余力的报道,“梅家坞”品牌有了一次漂亮的“亮相”,为正浩茶叶商行下一步的策划创造了条件

  2、主旋律:包销梅家坞特级龙井

  每年的3月下旬是西湖龙井采摘上市的时节,也是最容易出“茶叶新闻”的时候。2002年3月26日,杭州爆出一条新闻:一个名叫卢新的梅家坞茶农,史无前例地决定包销当年全部的梅家坞特级龙井,目的是让假冒龙井“现形”,以纯洁混乱的龙井茶市场。当时杭州媒体中最走红的《都市快报》在头版头条以《茶农卢新为西湖龙井而战》对此进行报道,《杭州日报》更是以整版的篇幅予以全方面透视,《文汇报》等其他众多媒体也纷纷以《“西湖龙井”何以要保卫?》、《好大的口气:我想垄断龙井茶》、《正浩:让真龙井回到市民的杯中》等标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有许多媒体还对此进行了系列追踪报道。

  在这一新闻中除了“包销”的概念外,还有着很好的细节,比如一边是假西湖龙井横行市场,却导致另一边梅家坞村里正宗龙井卖不出去,只好倒在一条沟里,多年积累,整条沟都已是倒掉的梅家坞龙井。这样触目惊心的对比,加上梅家坞茶农为保

«上一篇:PN系统宣言   下一篇:新闻策划的“借势”和“造势” (3)»

评论(0) 点击次数(1760)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