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财富究竟怎么来
-
我的日志
l 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分别提供了不同的答案
历史学家基本上认为,时势造英雄,什么时代就会出什么样的富翁。重大的地理发现,科技发明,战争与瘟疫,背后都牵动着人类财富的创造与流失。举例来说,无论是麦哲伦绕过好望角打开欧洲与远东的通路,或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与占领,借用经济史家索柏的话来说,初衷“从来就不是为了纯知识的追求,也不是为了享受发现的快感”,而是为了追求致富机会;另外如蒸器机、棉纺机、电灯泡、电脑等科技的出现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写人类的财富分配。
凯普勒和甘瑟根据《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调查结果分析后指出,不同时代的富翁,财富来源有明显差别。在1800年以前出生、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富翁当中,有31.3%是靠船运,换句话说,19世纪之前的美国,有一半以上的富翁是靠这两门生意发财;而如果富豪们的出生是在1800至1850年之间,则有一半以上是靠采矿(30.2%)铁路(16%)与石油(7.5%)致富;到了20世纪,也就是1900年以后出生的富豪,主要的财富则是来自电脑软件(25%)通讯(16.7%)金融(16.7%)和直销(16.7%)。至于进入21世纪的现代,趋势分析家们则预言着生化科技、通讯与网络产业,将是未来创造财富的天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财富的产生和时代背景有着明显而密切的关联。
经济学家对于富翁财富来源的解释则比较简单。亚当斯密于己于1776年的经典名著《国富论》中,精简扼要地总结出财富累积的基本原理:“资本因节俭而增加,因浪费和错误运用而减少。”任何人与国家倘若“浪费”与“错误运用”资本,(例如用在“消费性”支出),必将无法累积财富;相反地,若能力行节俭,将取得的资本存下来作“正确的用途”(例如投入“生产性”活动),便可让资本产生累积的效果。
举例来说,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与人民把财富用在发动战争、对抗不断恶化的疾病,或是供给统治者奢华挥霍,财富便会持续流失;而若是把财富投入生产性的活动如研发、建设等,则能有效地创造更多财富。发展真的是硬道理,建立一个和平、和谐的社会是未来的财富积累的软环境。
不过,看在一般人眼中,历史学家所说的"时势"以及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原理",似乎总无法在造就富翁的同时消灭贫穷,全球几乎每个角落,如今都存在着令人忧心的贫富差距问题。富国与穷国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财富水准的距离越拉越远。根据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全球最有钱的500多位富豪名下财富总和,已经比全球一半人口的年收入总和还要多。当媒体竞相报导新科技如何造就新富豪,目前却有90个国家、高达16亿人口的经济处境比10年前还不如。即使是富有的国家,国内贫富差距的拉大也极为惊人。
有研究者就指出:经济成长的好处,并没有让所有人雨露均沾。
财富光谱两个极端的差距固然在拉大,历来同情穷人的学者与研究者也一再对富翁大加挞伐,但如今似乎都难以在社会 上激起太大的情绪涟漪,更无法如过去数世纪来在全世界掀起一场又一场激烈的阶级冲突。原因当然很多,最重要的是在经济成长之后,人们对“富有”与“贫穷”的阶级感受,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美国畅销书《Gonzo Marketing》中有一小段故事非常有代表性。该书作者、也是管理顾问的洛克(Christopher Locke)到伦敦出差,接受大型企业款待时,总是有大礼车接送、住在豪华大饭店高楼层视野极佳的最高级套房,享受各种最高级的服务,但是当任务结束,告别大礼车之后,他还是得搭火车、公车,回到现实生活。“一切都在高处,我爱死了,”洛克在书中谈到这样的出差经验时说:“不过,还是回到平地上看伦敦比较好。”
这种“到过高处之后回到平地”的经历,相关程度代表了今天的“非富翁”与过去的“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也在那些到过“富翁世界”的非富翁身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对于有钱人的世界“不过如此”失望,加上富翁级享受与真实生活之间巨大落差所带来的失落,都让非富翁不再对富翁生活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想象,对于金钱财富的重视程度以及成为富翁的渴望,自然也就“务实”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