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Y一代:一颗创业的心3

我的日志

马云对此也有类似的总结:“我不是一个学成功的人,我不喜欢看成功学,我只看别人怎么失败,从别人失败里反思什么事情我不该做,从别人成功里也会反思,他为什么成功?我要学他的成功还是学他的精神?”
  Y一代空白的经验反倒使他们没有旧思维的包袱,更易于开拓新领域。而像under30ceo.com这样的站点,让80后创业者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各地都有创业的俱乐部),都可以相互交流。
  好花还要绿叶扶
  围绕着Y一代创业的还有众多天使投资人与风险投资机构。成熟的商业环境也为Facebook这样年轻的公司灌输了“九阳真经”,使他们比微软、Intel等前辈成长得更快,也更激烈地改变各个产业的面貌。
  全球金融危机使IPO市场干涸,也直接影响了风险投资机构筹集新的资本。与此同时,创业界却涌现出Y合成、科技之星等孵化新创公司的天使投资,使Y一代在获得资本的同时,也能迅速获得天使们的多年功力。
  Y合成为创业公司举办为期三个月的训练营活动。每年在加州的山景城办两次,每次吸引大约1 000个申请者,从中挑出40个入选者。Y合成向每一个入选项目平均提供1.8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外加每个项目成员3 000美元的津贴,以交换项目5%左右的股份。在训练营结束时,学员会拿出一个已经运行的商业模型,有自己的客户和收入,并在最后的展示日上向各类投资者推销自己的公司。2005年至今,Y合成已经孵化了208家新创业公司,成功的案例包括Loopt, Reddit, Clustrix, Wufoo, Scribd, Xobni, Weebly, Songkick, Disqus, Dropbox, Justin.tv, Heroku, Posterous, Airbnb, Heyzap, DailyBooth, WePay, and Bump。其创业公式就是:搭建原型、上线运营(别管bug)、收集反馈、调整产品、成长壮大。
  Y合成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自己是个成功的创业家,曾创办了全球第一个帮助人们搭建网上商店的互联网应用软件,1998年被Yahoo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后来他将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如何成立创业公司》发表在博客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帮助大学生暑假创业而不是到大公司实习的一个暑期项目的启发下,他设计了Y合成的集中孵化模式。
  申请参加Y合成,不用提交商业计划书或幻灯片演示,有志创业者只需填写一份申请表。格雷厄姆会进行严格的挑选,邀请有希望的群体面试,中选者随即就可以得到拨款。在三个月的训练营里,创业者将产品开发与办公室临时搬到硅谷,在Y合成的指导下进一步开发与完善。这时间,每周都会有一次聚餐,每次Y合成都会邀请创业方面的专家,例如创业者、风险资本家、律师、会计师、记者、投资银行家或者是大技术公司的高管(扎克伯格也常在被邀请之列)。专家发言后也往往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意见,甚至直接参与投资。
  多次举办此类活动后,从Y合成出来的“校友”也参与到创业者的关系网络中。硅谷的风险投资家与风险投资人也纷纷对创业者的项目进行投资。例如Indinero的杰西卡·马在参加训练营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产品原型,格雷厄姆建议她加入新功能,打磨网站,快速应变。在获得8000多用户后,杰西卡针对用户的各种批评进行修改,很快获得了第一轮12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Y合成获得成功后,科罗拉多的科技之星、英国的跳板课程(Springboard)等类似孵化器也纷纷出现。

«上一篇:Y一代:一颗创业的心2   下一篇:Y一代:一颗创业的心4»

评论(0) 点击次数(1970)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