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起底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
http://www.dsblog.net 2025-05-13 11:11:45
警惕一种新型保健品电话销售诈骗——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正规保健品公司客服、医疗专家,通过电话为购买过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诊疗,一番忽悠后高价推销药品。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正在办理的一起案件,揭开了该类诈骗黑色链条。
众多中老年人被骗
“您好!是徐大爷吗?”2022年5月,无锡市滨湖区85岁的徐大爷接到一家保健品销售企业“健康指导老师”的电话。因为买过该企业的药酒,效果还不错,加之对方能报出自己的姓名、住址,徐大爷便放松了警惕。
对方主动询问徐大爷使用药酒效果如何、满意与否,继而通知徐大爷一个“好消息”:知名专家“李老师”当天将抽时间给全国20名患者电话会诊,若徐大爷同意,她可替徐大爷报名。徐大爷同意后,对方便告知他,稍后“李老师”会给徐大爷打电话。
过了一会儿,“李老师”打来电话,很热情地关心徐大爷的病情。一阵“电话会诊”之后,“李老师”向徐大爷推销三种药,称可治疗高血压和关节问题,保证药到病除。
“我常收看电视台这位中医专家的节目,一听‘老师’声音很熟悉也就没有怀疑,最后还价到2500元成交。药是用货到付款寄递过来的。”徐大爷说。
几天后,快递寄到,三种药均用牛皮纸包装,分别是“巴马汤”“独活寄生合剂”和“六味生脉片”。按剂量连续服用20多天,却毫无效果,徐大爷才知道上当了。
无锡另一位老人刘阿姨也购买了“李老师”推荐的中医药包,服用3个月,不但没有效果,原本好好的右腿反而开始抽筋。
2022年8月,公安机关在办理另外一起诈骗案件时,意外牵出本案主要犯罪嫌疑人杨某。杨某到案后,主动交代了购买快递信息并对老年人实施诈骗的犯罪事实。
经警方调查,全国有400余名中老年人遭遇这一骗局,被骗金额高达100余万元。
从快递信息中筛选诈骗对象
近日,滨湖区人民检察院向记者详细披露了杨某团伙的诈骗伎俩。原来所谓的“健康指导老师”、专家“李老师”都是诈骗犯罪嫌疑人冒充的,而诈骗所需的“精准信息”均来自快递信息。
诈骗第一步是筛选诈骗对象。
滨湖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王光辉介绍,杨某先是通过网络论坛结识上家莫某,从莫某处批量购买各大快递公司的快递信息上万条,其中包含客户姓名、电话、地址、购买过的产品名称、金额等信息;然后从中筛选出有心脑血管症状等慢性疾病,购买过葛洪桂龙药膏、龟蛇养生酒等相关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进而有针对性地诈骗。
“为提高筛选效率,有时我会自掏腰包先购买一单保健品,记下这款保健品的快递单号、发货人姓名。有了这两样信息,莫某就能将某段时间内与发货方相关联的所有快递记录卖给我。”杨某交代。
拿到快递信息,杨某就让业务员打电话给购买过相关保健品的中老年人,谎称是保健品销售企业的“售后客服”或“健康指导老师”。他们先问使用产品效果如何、是否满意,再抛出专家“一对一”问诊机会。如对方答应,就登记下来。
诈骗第二步是了解对方病情。
王光辉介绍,这一步由专家“李老师”来完成,目的是在电话问诊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对方病情,为后续诈骗做好铺垫。
专家“李老师”是由杨某本人模仿的。他先是在网上找到相关专家的讲课视频,反复观看研究,然后压低音调、放慢语速进行模仿练习,在电话问诊中可以假乱真。
问诊中,他先假意与客户拉家常,询问产品使用效果,然后一步步套取对方病情发展情况,后续有的放矢推荐药品。
诈骗第三步是忽悠客户高价买药。
王光辉告诉记者,这一步还是由专家“李老师”完成,主要是夸大客户病情,让对方花高价买药。据杨某交代,在了解病人病情后,他就以专家口吻夸大病情,告知对方如不及时治疗会更加严重,并举上几个自己治疗过的案例。待对方信以为真,杨某便抛出治疗方案:“可开一副针对性中药,同时结合保健品一起服用,效果更好。”
王光辉介绍,这些中药成本不过几十元至几百元,杨某要价却高达2000元至4000元。如遇还价,杨某就找理由适当减免,直到对方能接受。
诈骗完成后,杨某就委托相关药业公司以货到付款形式代发药品。收货后,杨某还会对客户回访;如对方反馈效果不好,会找借口劝其继续服用。个别“难缠”客户提出质疑,杨某也会爽快地同意退款。这也是杨某得以行骗一年多才露出马脚的原因。
- 在抖音直接发布保健食品广告,可以吗?
- 海南征集线索 包括打着直销、以直企名义……
- 河南整治网络不正当竞争 食品、保健品是重点
- 一季度营养和保健品零售销售收入同增5.2%
- 浙江省松阳县“剑指”涉老保健品虚假宣传


- ·十问火爆直销圈的羊奶粉
- ·康宝莱与减重大咖相约人民网
- ·双迪:传递大爱,温暖世界
- ·USANA全球菁英杰出成长之旅收官
- ·安利携北京卫视养生堂推出情景科普剧
- ·天狮李金元率队践行绿色使命
- ·无限极2025希望之旅即将扬帆起航
- ·太阳神Apollo丰盈护发洗发露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