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高端访谈 » 郝伟哲:哈药不再走多元化道路 不担心收编

郝伟哲:哈药不再走多元化道路 不担心收编

http://www.dsblog.net 2010-09-27 09:04:35

郝伟哲:哈药系不担心收编


  东北医药业龙头如何摆脱行业困扰——郝伟哲哈药系不担心“收编”

地方“诸侯”在局部市场的压倒性优势有其合理性。哈药集团正是其中的代表。

作为黑龙江省的医药行业龙头企业,哈药集团在这块黑土地上拥有绝对话语权。数据显示,在哈尔滨当地,哈药集团的药品纯销(直接将药品销售给医院)、批发、零售业务,分别约占总市场份额的80%、66%、76%。2009年,哈药集团营业收入达156亿元人民币,一家企业的经济总量就占了黑龙江省医药全产业的70%以上。

但是,时间进入2010年,哈药集团似乎遭遇到来自行业大环境的困扰。

2010年7月底,北药集团被华润集团旗下的华润医药重组。重组后,华润医药一举超越新上药集团,成为仅次于国药集团的中国第二大医药集团。

被重组的北药集团与哈药集团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同为医药行业企业、同为地方国企、同样是地方行业龙头、同样出身名门,身份显赫——北药集团旗下除了双鹤药业(28.89,0.00,0.00%)、万东医疗(15.61,0.00,0.00%)两家上市公司外,还拥有诸如紫竹药业、赛科医药以及安徽华源、昆山医药、新西北双鹤等知名度很高的企业。

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不得不让人心生联想:哈药集团是否会遭遇与北药相同的命运?更况且,北药被收购前,年收入已达269亿。如此成绩都难逃被并购重组的命运,哈药面对的未来更显扑朔迷离。

面对业界疑惑,哈药集团董事长郝伟哲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现得相当乐观:“我完全不担心。哈药集团与北药的不同在于,哈药集团旗下各个企业之间攥得很紧,集团的整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不会被并购

从2009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医药(18.04,0.00,0.00%)行业并购频繁。仅2009年第四季度,国内医药类上市公司中就发生了82起并购重组。

更令人注目的行业巨变则集中在2010年。

继成功重组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后,国药集团于2010年4月吞下上海医药(21.49,0.00,0.00%)工业研究院,以650亿元年销售额稳居中国医药行业榜首。而之前的2月,新上药集团重组方案获批,整合了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上市公司的新上药集团成为行业榜眼。7月底,华润集团正式重组北药,并以337亿元年收入超越原榜眼新上药,排名行业第二。自此,三大医药央企的座次重新排定,中国医药市场格局基本划分完毕。

“将来中国医药市场的组成将是‘几大央企+地方国有医药集团+优秀的民营企业’。”曾在中信建投担任医药行业分析师的周鸣杰表示。

那么,三分天下后,三家巨头紧接着的动作是否会是“收编地方武装”?显然,巨头们并不掩饰自己的野心。新上药曾态度明确地表示,其目标就是超越国药——对于已经在华东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上药来说,要超越国药,布局全国是必然的选择。而华润医药也在觊觎全国,一直以来,“在全国各地寻找地头蛇并购”是其惯用的手法。

面对行业巨变和三大巨头的扩张态势,虽然承认“对手的迅速扩张当然会给哈药集团带来一定压力”,但郝伟哲向《英才》记者语气坚决地表示:“(任何一家国内医药企业)要想收购哈药集团,绝不是一两年内可能做到的事。”

在郝伟哲眼中,某些地方诸侯之所以被重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没能充分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即各企业之间攥得不紧。从很多行业例子可以看出,在行业内部整合中,同样是收编“武装”,但几年下来,一些被收编队伍良莠不齐,战斗能力并没能被有效整合,致使地方诸侯不仅没能借收购之势快速成长,甚至还增加了之前所没有的负担。

在这方面,哈药集团明显具有优势,从哈药股份到三精制药,从哈药总厂到哈药六厂,从医药公司、世一堂到哈药生物……哈药集团旗下拥有的27家全资、控股及参股公司中,不少企业的知名度比集团总部还高。通过内部整合、梳理,哈药集团旗下各子公司已经在各自领域形成了独有的竞争力,推动了集团整体业务的发展。在国信证券的分析报告中,哈药总厂被称为中国抗生素“旗舰店”;哈药六厂是OTC、保健食品营销专家;三精制药是OTC龙头上市企业……

除了整体优势,20多个销售过亿的药物品种、业界知名的市场营销和引入外资股东后的管理结构,都让哈药集团这只“拳头”攥得更紧。

与郝伟哲的信心一致,行业分析师们也大多认为三大央企的整合不会对哈药集团构成实质性威胁。“如果华润没吃下北药,倒有可能转而寻求其他地方药企,现在既然吃下了,近期内就不太会关注其他的了。央企三驾马车的格局已经形成,未来一段时间内,他们应该不会再去收购其他的地方龙头。”湘财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国栋表示。

不轻易收购

央企的整合大戏已经落幕,而地方医药集团的重组之路还未正式开启。虽然太极系、华立系、广药系等地方药企龙头都有明确的整合预期,但却迟迟未有实质动作。

对于并购整合,郝伟哲的态度也是慎之又慎:“兼并重组,不能让企业‘背包袱’,而要尽量‘捡便宜’,绝不能为了达到规模而‘西瓜芝麻一起捡,核桃栗子一起数’。收购企业一定要考虑资产的安全性。业内因为包袱背得太多反被压垮的例子不是没有。”

郝伟哲之所以说出这番话,正是因为此前哈药集团自身也经历过“包袱”重重的阶段:“我们以前做过装饰广告、做过娱乐,甚至做过红酒……看着人家挣钱了,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进去。但再好的行业里,也照样有赔钱的公司。毕竟,我们不是千手观音,什么都能做。”

好在,后来哈药集团抵制住了诸多诱惑,专心只做老本行。回想起那段历史,郝伟哲感慨道:“最近这5年来,哈药集团能保持高速发展,连续在医药工业榜中排名第一,最重要的就是不犯错,不折腾。”

当然,郝伟哲并非排斥兼并收购,对于本行业的优质项目,哈药集团绝不手软。

2010年5月,哈药集团力压中牧股份(26.41,0.00,0.00%)、诺华、礼来等竞争对手,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辉瑞的猪支原体疫苗业务。

有人质疑:对于这项即将到达商务部反垄断强制出售限期的业务,哈药集团的出价是否过高?郝伟哲答道:“这个收购决定是经过董事会各方面充分讨论、也做了市场调查的,我们看好这个产品,价格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高,但真正做起来后,大家就会知道,绝对值得。”

陈国栋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也表示:“疫苗业务的市场增长很快,现在有不少企业都开始做了,辉瑞的技术很好,这起并购对哈药集团来说,既然是势在必得,就不差这一点钱。”

郝伟哲告诉《英才》记者,将来哈药集团如果再有收购,基本原则是:被收购方能够在市场上、生产工艺上与哈药集团原有的几大集群地——抗生素、化学药物制剂、OTC及保健品、中药、生物工程、动物疫苗及兽药——很好地对接。“优秀的猎手不但要出枪快,还要了解猎物的习性。一旦我们考虑成熟了,就会果断迅速地出手。”

外资股东的价值

哈药集团是国有企业中较早引入外资的公司之一。2004年,在哈药集团的产权制度改革中,香港中信资本、美国华平投资等境外资本以20.35亿元投资成为哈药集团的股东。

回想起当年哈药集团引进战略资本,郝伟哲感慨:“哈药集团很幸运,躲过了一劫。那时候集团管理团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和企业命运绑在了一起,顶住了方方面面的压力,摆脱了华源和另一家民企的低价收购,才有了后来的外资进入。如果当年被低价收购,哈药集团现在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想起来都后怕,有时甚至会惊出一身冷汗。今天回头评价那段历史,当时拒绝那种巧取豪夺式的收购是哈药集团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点。”

在那场著名的产权主体多元化运动后,哈药集团党委书记郝伟哲正式兼任集团董事长,得以在总经理姜林奎的配合下主导企业发展方向。如今,5年多的时间过去了,谈起外资在哈药集团的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郝伟哲称他们是“清醒的东家”:“原先的管理层大多在哈药集团浸淫了很多年,身上带有深厚的国有企业基因,有些问题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但其实并非最好的方式。而引入外资,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问题。”

一直让郝伟哲充满信心的优势——哈药集团对旗下“各个公司攥得很紧”,很大一部分就是得益于引入外资后的集团“统一化管理”。

哈药集团的“统一化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团统一的“现金池”,“所有分公司的资金由集团统一持有、统一管理,如果要贷款,也都由集团出面,统一从一家银行贷款,这样谈判起来比较有利”;二是原材料统一采购;三是集团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对旗下各公司的产品广告统一招标。

统一化管理实行几年来,效果良好,“集团整体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但在外资股东计划推行这些措施之初,哈药集团管理层的第一反应是“难度太大,很难实行”。尤其是“现金池”的模式,“现金池里的资金不是小数,有好几十个亿。虽然我们心里知道这种方式是好的,但要一下子把原先分散的权力集中起来,会带来很多矛盾。”郝伟哲说道:“不过现在适应了,也真正感受到这种模式的好处了。”

哈药集团的公司制度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肯定。周鸣杰对哈药集团的评价是:“集团内部机制理得很顺,没有大多数老国企的通病。”柏青医药营销机构董事长陈奇锐也表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哈药集团是非常成功的一家。

外资股东给哈药集团带来的不仅是公司制度方面的改变,据郝伟哲介绍,目前集团财务总监也是外资方面安排的人选,“在财务管理、资金使用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根据官方资料,哈药集团财务总监伍贻中是美籍华人,曾在中美史克、葛兰素史克中国处方药部、诺华制药中国处方药部担任过财务总监职位。

这些与国际、与市场接轨的举措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国信证券分析师贺平鸽对哈药集团财务状况的评价是:“财务健康,现金流十分优异。”郝伟哲更是信心十足:“在对外资本扩张上,哈药集团现在不差钱。”

中信资本和华平投资已入驻哈药集团近6年。对于财务投资者而言,这个时间不算短。那么,哈药集团近期是否会面临资本退出的风险?对此,郝伟哲的判断是:外资股东完全没有退出的迹象和意愿。其依据之一是:前不久,外资股东还组织团队下乡调研,最远的甚至深入到村卫生所,“他们的态度很认真,对哈药集团的终端销售状况非常关注。”

“国际化新哈药”

虽然得到了股东和市场的肯定、被业界誉为“国企改革的先锋”、甚至史玉柱在东山再起之前,也曾专程去哈药集团取经。但在郝伟哲看来,无论在国内做得多大,都不能真正体现哈药集团的价值,“对制药企业来说,最广阔的市场一定是国际市场”。

以辉瑞公司出品的降血脂药物立普妥为例,这种全球最畅销的药物单品,2009年的全球销售额高达123亿美元,其中有112亿是在美国市场售出的。而在中国,单品销售额达到3亿美元的药物几乎没有。

“哈药集团与国际制药大鳄们有着不小的差距,主要在药物创新和研发上。”郝伟哲坦承,哈药集团每年不到销售额3%的研发投入,无法与跨国药企巨头相比,不过,“我们在努力走出去,不一定非要用最先进的药物。”

目前,哈药集团已开拓的国际市场主要在东欧、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市场上,安全性高、价格低的普药产品拥有巨大的消费群。而哈药集团在普药品种方面一向很有优势。

除了最近从辉瑞手中购买了猪支原体疫苗业务,哈药集团还与德国拜耳公司、印度最大的抗生素原料生产企业阿拉宾度公司、亚洲最大的动物疫苗生产企业日本“化血研”等跨国药企有过合作。

在全球制药企业中,哈药集团目前的排名大约在35位。郝伟哲的目标是,把哈药带进前15名。“在这个位置上,每往前跨一步都很困难。可能这个目标不是我们这一辈人能完成的,但仍然要努力。”

郝伟哲今年58岁,在国企领导人中,这大概是一个需要考虑退路的年龄了。但对于哈药集团的未来,郝伟哲仍然有着无数的设想和憧憬。

●独家高端对话

郝伟哲  凑数式的扩张没意义

《英才》:最近,国内医药行业的整合频频发生,国药、新上药、华润通过数次兼并重组,已成鼎足之势。在这种情况下,你担心哈药集团的处境吗?

郝伟哲:哈药集团有自己的发展步骤。我觉得,企业发展不能像跳高,那样只会跳得越高,掉下来的速度越快;而要像登山,一步一步走得扎实。

《英才》:对哈药集团来说,市场压力和行政压力哪个更大?

郝伟哲:市场压力更大。其实哈药集团没有太多的行政压力,也不像国药那样的央企一样,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避免被并购的命运。我们没有这个问题。

《英才》:如果要并购其他企业,哈药集团选择并购对象的原则是什么?

郝伟哲:能与哈药集团现有的几大产业集群很好对接的企业或业务,我们才会收购。企业发展不仅要“面子”,也要“里子”。这个“里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发展后劲,凑数式的扩张没有意义。其实这些年来,这个行业真正成功的并购并不多。

《英才》:外资的进入,给哈药集团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郝伟哲:变化很多。举个简单的例子,国资委的有关领导来参加过哈药集团的董事会,会后他们说,感觉哈药集团的董事会与其他国企的完全不同,会议效率很高,与会人员视野开阔,发言的人和提问的人都直奔主题,简洁明了,整个会议完全与国际接轨,能解决实际问题。

《英才》:哈药集团目前的财务状况如何?

郝伟哲:哈药集团的账面上基本没有什么呆坏账。我们不会为了扩大销售规模而赊账销售。有些公司只顾卖货,很多钱收不回来,长此以往,每年“沉淀”一点资金,时间一长,资金链就会出现问题。

《英才》:哈药集团以后不会再走多元化的道路了?

郝伟哲:我们以后要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虽然与地产投资相比,制造业的利润不高,但在制药业我们可以做到“长袖善舞”。既然选择了制造业,就要心无旁骛。这才是我们哈药集团的根本。

《英才》:哈药集团在哈尔滨市、黑龙江省乃至东北三省都占有绝对优势,未来会布局全国市场吗?

郝伟哲:连续五年的行业第一并不是永远的第一,我们现在既有远虑也有近忧,我们还要躬下身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医药制造领域,没有什么地域限制,哈药集团的产品本来就全国各地都在卖。至于流通网络,我们暂时不打算把药店开到外省去。毕竟每个地方都有“地头蛇”。

《英才》:你现在的主要工作挑战是什么?

郝伟哲:我现在主要做“两个培养”的工作:一是培养接班人,在退休前,我要做到,保证哈药集团随时有各方面的人才,不能“人到用时方恨少”;二是培养接班品种,哈药集团不能总靠“老三样”打天下,要不断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英才》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