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企业动态 » 解读“隆力奇杯”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解读“隆力奇杯”2011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http://www.dsblog.net 2011-12-30 10:14:31


  上海生命科学院的研究者表示,小鼠动物实验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如果要应用到临床医学,需要更多实验和检测。研究团队现已将这项成果申请了相关专利,并将在未来致力于让它造福人类——不仅有可能应用到肝脏细胞,也可能用在血液细胞和胰岛细胞上。


  5.我国首座快中子反应堆成功实现并网发电
  今年7月21日,我国第一个实验快种子反应堆成功并网发电,这是我国核能技术的一大跨越。
  核电站一般利用的铀-235,在自然界只占铀储量的1%不到。其余基本是不能直接裂变的铀-238,好比煤炭燃烧后剩下的煤矸石,用不上。快中子反应堆的问世,让“煤矸石”也能熊熊燃烧了。快中子堆用钚-239作核心,它裂变释放出的快中子,可以把周围的铀-238变成钚-239,继续连锁反应。
  中国并网发电的第一个快堆,是目前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大功率、具备发电功能的实验快堆。它采用先进的池式结构,核热功率65兆瓦,实验发电功率20兆瓦。这一快堆有非常好的固有安全性,而且采用多种非能动安全技术,安全性已达到第四代核能系统要求。
  快堆技术使贫铀矿也有了开采价值,将使可采铀资源成百倍的增加。不仅如此,随着核电大规模发展,核电站卸出的“乏燃料”将逐渐增多。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每年要卸出大概30吨的乏燃料,里面含有很多寿命长达几百万年的放射性核素。有了快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让放射性废料嬗变,消除环境隐患。
  在技术上,快堆比目前核电站使用的轻水堆难度要大得多。但由于它前途远大,被称为“梦幻核电站”。目前全世界有几十个中小型快堆在运行,正在摸索商业化的道路。专家表示:中国核电的目标是2020年前后建成中国商用示范快堆,2030年左右建成并推广中国大型商用快堆。快堆的并网发电,为实现这两个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5000米深度纪录


  6.“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破5000米深度纪录
  “蛟龙”号又破纪录了。
  去年,它潜入3759米深海,超过了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如今,“蛟龙”号完成了5000米级海试主要任务。
  7月26日3点57分,“蛟龙”号正式开始下潜,下潜速度一度超过每分钟40米。至6点12分,它首次下潜至5038.5米,这个深度意味着它可以到达全球超过70%的海底。
  在这趟历时6个多小时的深海之旅中,各项仪器指标及通讯正常。潜航员在5000米水深时对潜水器水下各项功能进行了验证,多次进行坐底试验,同时拍摄到海底生物照片。
  28日,“蛟龙”再次入水,历经9小时14分顺利完成5000米级海上试验第三次下水任务。此次最大下潜深度5188米,再次创造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并进行了坐底、海底照相、声学测量、取样等多项科学考察任务,也创造了“蛟龙”号水中作业最长时间纪录。此次下水,“蛟龙”号验证了大深度环境下的技术功能和性能指标,圆满完成了科考和科学试验任务。
  接下来,“蛟龙”号又于7月30日和8月1日下潜,分别达到5182米和5180米,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锰结核的采样,以及沉积物取样、微生物取样、热液取样器ICL功能测试、标志物布放、6971通信测距等作业,进一步验证了潜水器在大深度条件下的作业性能及稳定性。
  据介绍,“蛟龙”号主要有四大技术特点:一是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二是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四是配备多种高性能,确保载人潜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环境或海底地质条件下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2012年,它将进行7000米级海试。


  7.“嫦娥二号”到达拉格朗日L2点 我国首次实现对月球更远的太空进行探测
  2010年国庆节那天,“嫦娥二号”承载着国人的祝福奔向“月宫”,半年后,她圆满完成了任务。“接下来她还会做什么?”人们对此甚是关心。当人们纷纷猜测时,她潇洒地一展长袖:“我要飞得更远。”结果这一飞就飞到150万公里之外的拉格朗日L2点。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