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安利慈善助餐项目 改善15万农村儿童营养

安利慈善助餐项目 改善15万农村儿童营养

http://www.dsblog.net 2012-03-29 08:17:56

  过去的一年,民间助餐行动在中国掀起热潮,同时,政府承诺将投入数百亿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
  在政府投入之外,民间助餐行动,还能做些什么?


  民间的热情
  一年时间,跨越6省区,建设300个厨房,培训300多名厨房管理员,让近15万名农村留守学生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过去,也许只有商业利益的推动,才可能出现这样高的工作效率,而现在,慈善项目也可以如此高效。
  以上的数字,是“春苗营养计划”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成绩,“春苗营养计划”是由中国关工委和安利公益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助餐项目,目的是通过向贫困地区学校提供厨房设备、人员培训,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营养状况。自2011年6月安利公益基金会成立并启动“春苗营养计划”至今,该项目已经惠及全国6个省区18个县的300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
  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也许是最近几年慈善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伴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壮大,留守在乡村的儿童群体也在日益壮大,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5800万人。
  “我们统计陕西省去年留守儿童是130万人,占全省初中、小学儿童数量的四分之一,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山区的学校留守儿童达到50%以上。”“春苗营养计划”受助地陕西省关工委介绍了陕西的情况。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不仅存在营养问题,一些学校甚至无法提供基本的伙食条件,留守儿童的吃饭难,受到社会的关注。
  针对农村学生吃饭困难的状况,民间慈善助餐行动掀起热潮,企业、媒体人士、社会团体、民间组织NGO纷纷发起各种形式的助餐项目。尽管“春苗营养计划”诞生仅一年时间,但这种由企业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慈善助餐行动,受到了官方的肯定。在“春苗营养计划”工作总结会上,来自卫生部、国务院妇儿工委和教育部的相关负责人对安利公益基金会的善行表达了认可。
  一年以前,刚刚从美国安利公司执行副总裁一职上退下的郑李锦芬,深入到广西贫困山区的小学探访,她看到的,是捧着黄豆蒸饭的农村孩子,他们的身材明显比城市孩子矮小。面对营养不良的学生,学校有心无力。在这种贫困山村的学校里,靠烧煤蒸饭需要花去四五个小时的时间,学校厨房的煤灶只够蒸熟学生的黄豆饭,不能烧菜,更谈不上提供营养膳食。于是,初创的安利公益基金会便将关注方向锁定在留守儿童的营养上。
  提起厨房改善前学生饭菜冰冷的状况,重庆市綦江区永乐小学校长韩洪卫甚至有些激动:“作为校长,我感到无助和内疚。” 永乐小学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69%。厨房得到改善以后,“学校不但节约了一个人工,一学期下来就节约1万多块钱的燃料费,照这样算来一年我们食堂就可以节约将近3万块钱的成本。”
  现在,在“春苗营养计划”覆盖的300所学校里,蒸饭设备只需要1个小时,就能蒸熟米饭,剩下的时间用来做菜。更加重要的是,厨房燃料上节约下来的钱,可以被用来买菜买肉,改善学生伙食,这让学校负责人倍感欣慰。
  对于企业参与慈善助餐的热情,学者也早有关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了一份名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的调查报告,课题组的团队走访了重庆、陕西、贵州、青海、云南五个省市,50多个县150多所实施营养改善的学校,以了解实施情况,不同项目的操作模式、问题和经验。调研主持人杨东平教授介绍说,全国各地存在多样化的营养改善项目,而企业参与的助餐项目,已经成为民间慈善助餐行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了由安利慈善基金会发起的“春苗营养计划”,“九阳希望厨房”、“卡夫希望厨房”等助餐项目,也已经以不同的方式,惠及数百所贫困地区学校的学生。


  “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春苗营养计划” 是一个三年助餐项目,项目最终的目标是捐建1000个营养厨房,让50万儿童受益,安利公益基金会将为此投入5000万元。2012年第二阶段的“春苗营养计划”于2012年3月21日正式启动,在这一年里,还将有400个营养厨房分别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湖北省、河南省建成。
  民间助餐善行热情不减,与此同时,2011年年底,政府文件发布了一系列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的政策,这意味着,政府将在解决农村学生吃饭难的问题上挑起大梁。
  “无论是基于国民素质的改善,还是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当成为农村少年儿童营养改善的第一责任人,并且是主要责任人。”《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项目》报告,专门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的责任分担,进行了论述,而政府的政策导向,正是遵循这样的原则。
  不过,也有人对政府的诚意提出质疑。“政府真的准备在营养改善问题上挑起大梁吗?”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其中一个数字“160亿元”让人印象深刻,而“160亿”显然不足以改变农村学生膳食营养的现状。
  “去年11月23日国家实施营养膳食计划以来,有三个数字,76亿,160亿,2600万,这个情况对不对呢?对,但是准不准呢?不准。”对于这样的质疑,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田祖荫在“春苗营养计划”工作总结会上,专门做了解释。
  按照田祖荫的解读,160亿是按照试点地区680个县每生每天3元钱营养补助的标准计算得出,对于680个县以外的学生,田祖荫说:“慢慢来,后面会有的。”
  政府的营养改善计划,是一个由多个政策组成的配套政策,每一个政策后面都有对应的资金,田祖荫说,除了直接吃进嘴里的“买米钱”,还有用于改善厨房设施的“买锅钱”,而这些资金加总起来,远远超过160亿。
  要让学生吃一顿像样的午餐,听起来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但现实中的问题,要比想象的复杂很多。
  重庆市綦江区永乐小学的两个炊事员,每天早晨4点钟到学校上班做早饭,一直忙到晚上8点才能回家。“微薄的工资,高强度的劳动,我们不能对他们提过多的要求,只要他们把饭烧熟就行。”永乐小学校长韩洪卫说。
  因此,政府需要做的,远不止“给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报告中提出,学校没有厨房工作人员的编制,只好采取教师轮流值班、家长志愿服务或雇佣临时人员等方式。这样的方式“显然难以持久”。


  民间还能做什么?
  “政府有系统的考虑,应该多传播,多跟公众沟通。”在听完田祖荫的解读后,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说。与杨团一样,关心和参与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行动的民间人士,希望更多地了解政府对营养改善问题的态度和长远考虑。而一旦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和具体政策,民间力量就更能厘清自己的角色和能力范围。

来源:新民周刊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