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企业动态 » 高票房引妒忌 中脉《英雄之战》惨遭无辜群攻

高票房引妒忌 中脉《英雄之战》惨遭无辜群攻

http://www.dsblog.net 2014-03-26 09:46:11

 

  3月21日,《英雄之战》、《白日焰火》、《盗马记》、《警察日记》等多部国产影片同天上映,给疲软多日的全国票房大盘注入一针强心剂。近日,本处在传统淡季的国内电影市场,因电影《英雄之战》的营销模式的争论而变得异常热闹,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深挖解读这部电影在淡季跑出的缘由,其中首映日包场的宣传方式均被列为众矢之的。


  片方包场宣传 不影响观众选择
  发行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英雄之战》在上周五公映第一天就砍下1350万,领跑同档期的多部华语片,截止上周日,影片公映首周(三天)共斩获3871万票房。不俗的成绩,让《英雄之战》刚刚上映就力压《白日焰火》和《警察日记》两部获奖影片。一时间所有的舆论焦点都对准《英雄之战》,似乎要对其身家和运作来个大起底。
  从行业来看,影片包场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并非《英雄之战》首创,不少影院经理反馈,这种现象是长期存在的。比如,《周恩来》上映前,有政府机构、国企大手笔买团体票支持;《小时代》为了提前宣传造话题吸引,片方也买票作为粉丝、影迷活动使用。提前预售票房,以包场的形式提高首映票房数据,作为影片后续宣传点,并以此取得成功的电影就有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等,这些大片显赫的首映日票房(7000万到1亿之间),就有3000万的数据来自投资方的包场。
  据了解,中国当下的电影票房,为三家分账。一家是出品方,一家是发行方,一家是影院,当中还存在百分之十左右的票房纳税,基本上都是本着三成弱给出品方,三成弱发行方,三成强给影院,和一成弱给政府。片方自费购买影票赠送客户的行为,实际上在为影院和中国电影纳税做出贡献,如要把这举动说成是片方以此自己创造票房,那未免把片方看得太傻了点,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相信没有人愿意这么做。
  从受众角度来说,越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就说明观众的选择越多,而观众的口味也在国内外各类影片的围攻下变得越来越挑。如果影片本身不给力,再大肆宣传也难让精明的观众买单。片方自费请受众看电影是片方的事,观众想看哪部电影是观众的选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两者间没有直接的相关联系。


  高票房引妒忌 《英雄之战》被无辜群攻
  《英雄之战》异军突起,遭人嫉妒在所难免。连日来票房表现不佳的《警察日记》就率先沉不住气了,其出品人甚至公开攻击《英雄之战》,称其搅乱市场秩序,造成了影院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是同行的攻击,另一方面外界对于其营销模式的质疑声不断,一时间,《英雄之战》站在了时下舆论风暴中心。
  然而,据记者访问影院得到的数据反映,《英雄之战》在首映日以排片量45%雄踞榜首后,次日(3月22日),全国各大影院的数据统计显示,《英雄之战》的实际排片比仅为15.6%,列在所有电影的第三位。而反观获得2014年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的同档期上映的《白日焰火》的排片量却一直蝉联,高居榜首。随后,记者登陆时光网等一些电影排片表的官方网站以及“电影票房数据库”网站,对全国影院排片数据进行查阅,看到《英雄之战》的拍片量都处在正常水平,并不像某些媒体夸大的那样“占领”了大部分影院的排片率。
  根据数据来看,《英雄之战》首映日的排片量用意更多的是宣传的噱头与制造话题,估计他们万万没想到引来更多的是带有恶意的媒体“爆料”与评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方面也为其正身,为事件定了性。电影局表示,这只是一种全新的影片营销模式,不能说钻了制度的空子,“只是利用了不同销售手段达到高票房的要求,电影局方面也在对这一模式进行研究。”

来源:21cn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