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专家观点 » 直销在底层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不该被妖魔化

直销在底层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不该被妖魔化

http://www.dsblog.net 2019-02-19 10:05:42

  “人们忽视了直销在本土化进程中,对基层群众的深远影响。”人类学博士袁长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对直销在中国的发展、演化有着长期研究,并以此为题作了博士论文。他现在是南方科技大学教师。
  袁长庚认为,直销传入中国后,被植入了“家庭”的概念,一些底层弱势群体,可以从中获取心灵慰藉,这是直销在中国发展壮大,以及非法传销屡禁不止的土壤。外界在评判这一社会现象的时候,也应该设身处地体察到这些人的现实困境,为他们的发展谋取出路。


  南方周末记者就此专访了人类学博士袁长庚。


  直销在大城市非常难做
  南方周末:直销为什么在中国有那么强的生命力?
  袁长庚:我没有具体数据,但是能够感觉得到,每次参加那种跨区域的品牌年会或者活动的时候都感觉到,他们大多是来自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的人。直销在大城市非常难做。虽然在大城市也保留了一些机会,但大多发生在一些城乡接合部,或者在一些阶层比较低的社区里发展。
  在深圳,哪怕是一个环卫工人,都能够保证现金流。但在一个三四线城市,这就是个问题。这里可能没有那么多的机会。整个产业结构越到大都市,分工越复杂,人的可能性越多。越到中小城镇,选项越单一。
  其实我不太同意所谓南派北派的分法,现在那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做法也很少见了。主要是来自底层的人群在做直销。这种人群当中,首先就是对生活还有期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什么实际机会。所以这个土壤,我觉得跟现在经济发展的现状有关系,尤其是,地域之间的不平衡,阶层之间的相对固化。
  这一部分人群,有想跨越这个界限的心理,尤其是在客观环境滞后的情况下。比如说就业的机会,在信贷上能够享受到的资源等等,都很有限。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经济高速发展30年以后,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中一些需要填补的东西,很多人都在直销当中找到。


  南方周末:“直销”在国外是什么形态?
  袁长庚:
在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开始有直销的时候,受众群体主要就是家庭主妇。主妇平时没有工作,直销企业就把机会给她们,利用晚饭后的时间,在社区里推销一下。
  这个模式传到东南亚以后,对那里的女孩特别有吸引力。产品来自美国,宣传册很精美,然后,你卖出去东西,马上就有现金收入。在东南亚,年轻女孩很少有就业机会,直销对这些底层女性,以及底层一些缺乏劳动机会的人,非常有吸引力,包括今天在印度也是如此。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直销”,投入非常灵活,很多人是就靠这种零散式的方式,积累一点小的现金流,他们持非常欢迎的态度。
  直销传入中国后,发生了什么特别显著的变化呢?以我做课题接触到的群体来说,90%以上的人员,都有过在刚开始的时候疯狂囤货的经历。中国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就是把传统家庭,家族的概念,或者抽象的家的概念,植入到直销团队的文化当中。这个家的概念,跟西方的个体主义完全不一样。加入以后,要对整个小团队负责任,那么在这种策略影响之下,就会出现囤货的现象。


  南方周末:无论是非法传销,还是违规直销,很重要的一个群体是老人与妇女,为什么这部分群体特别容易被吸引?
  袁长庚:
首先,大家对直销有一个误解,就是,进去的人都是冲着钱去的,至少在口头表述上,有些人会是这样。
  如果你长期、稳定地跟着一个团队调研,就会发现,团队里能挣钱的人是极少数,金字塔极端不均衡,所有团队在计算最终的奖金分配的时候,都是顶层受惠。然后,下面的人实际上需要付出劳动,卖货都是金字塔下面的人在做。所以,如果单纯从经济利益出发,他们能够实现的收益微乎其微。
  但是,他们投入的劳动成本、时间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当你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应该去追问,他们需要的东西是什么?刚才讲了,直销传播到华语世界,有一个家的概念,这个家的概念是一种拟亲属制的关系,大家彼此之间的这种道德期许,有一种准家庭成员的期许。而且,在每一个城市具体环境当中,他们都有很大的压力,外界对他们是不理解,这个外力向内部挤压,也造成他们在直销团体内部非常有认同感。
  这些老人、妇女,在家庭、社区当中,没有什么话语权,也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建构美好生活的能力,所有东西都把他们隔离在外。这种情况下,至少在直销这个圈子,至少在表面上会被接纳。而且,能够很明确看到你能做到的事情。所以,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让自己重新确立价值的很重要的机会。
  大家在底层,用道德话语动员起微小的经济资源,然后汇聚成一个集体。

来源:南方周末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