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文库 » 直销典故 » 一曾倒卖批文者向揭露保健品批文倒卖链条

一曾倒卖批文者向揭露保健品批文倒卖链条

http://www.dsblog.net 2007-05-24 10:26:49

  最近,一读者向《康健》反映,“有人倒卖直销产品批文,批文转让会不会影响到保健品的质量?”就这个问题,《康健》采访了在保健品行业浸淫了十多年的张向诚(化名),他坦承自己就倒卖过批文,并详细描述了这其中的内幕。

  据张向诚透露,虽然保健品批文与药品批文在具体操办的细节方面有所差别,但究其本质应相差无几。在两大搜索引擎百度和谷歌中,以“保健品批文 转让”作为关键词,搜索结果分别是38000个和52000个,而且搜索结果90%以上均为行业或专业网站,批文转让信息少则几条、多则数十条,以互联网为平台,保健品批文转让双方兴高采烈,俨然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大市场。

  “其实,批文转让是合法的。”张告诉记者,1996年国家制定了《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保健食品批文只能转让一次,并要求已生产的保健食品必须转让给具备生产条件的生产企业,而对未生产保健食品的受让方生产条件未做限制,一旦受让方放弃或者本身实力不足,该批文将不再具有价值。

  2005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对保健品批文转让规定进行了修改,对保健食品的转让次数不再进行限制,同时明确了受让方的条件,即接受转让的境内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是依法取得保健食品卫生许可证并且符合《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的企业,接受转让的境外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符合当地相应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规定合情合理,毕竟允许保健品批文的转让可以给行业中的企业更大的生存空间。

  前些年,张向诚所在的保健品企业同时申请了多个保健品批文,批文下来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致使有些产品无法投入生产,但申请批文的钱已经覆水难收,当时身为负责人的张向诚进退两难。天无绝人之路,恰逢一个保健品企业的朋友急需此类产品的批文,张转手一个保健品批文,净赚一半的钱。事后恍然大悟的张发现这是一条财路,既无生产经营风险,利润又如此之高,于是张向诚动起了保健品批文的脑筋。

  张向诚说:“很多大型保健品企业都在申请批文,其实相当数量不是为了自己生产经营,而是为了倒卖批文,很多企业把买卖批文当成了自己的副业。”一个数据似乎可以说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截止2004年6月30日,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了3829家企业的6009个保健食品,而据中国保健协会的调查显示,仅有1917个产品上市销售,不到总量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批文身归何处?为何有这么多产品申请了批文而没有上市销售?日益膨胀的保健品批文转让市场似乎印证着某些趋势。

  另据一份报告显示,当前批准数量最多的保健食品是免疫调节功能类,为1924个,其中上市销售的有831个;最少的是促进泌乳功能类,产品数量为4个,目前上市销售的只有1个。这些没有上市销售的保健食品,除了少部分转入直销市场外,绝大多数属于等待转让或储备型产品。保守地估计,目前取得批准文号、等待转让的保健食品达2000个左右。

 保健品批文的市场较为复杂,交易价格也各不相同。张向诚称,维生素、矿物质类保健品批文的价格相对低一些,约为20万元/个,而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批文则价格很高,比如护肝保健品的批文价格约在30万元/个,减肥保健品批文的价格为50万元/个,辅助降低血糖、血脂等保健品的价格大概在60万元/个。这些价格都随市场热点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据张向诚描述,除了这种以批文买卖为副业的保健品企业,近来还出现了一些批文掮客,他们多以公司、机构等形式出现,利用自己在政府层面的人脉关系,在长期的买卖批文过程中,他们打造出了一条保健品批文流水线。张向诚说,互联网上发布消息进行保健品批文转让的人中,大部分都是批文掮客。

  2005年保健品新规中,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有效期为5年,取消了保健食品转让次数限制,并将对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实行动态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批文倒卖市场。

  最近,张向诚刚刚出手几个保健品批文,据称买家是一些以直销模式运作的公司,而公司实际上则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控制。那么怎样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审核呢?张向诚道出了其中的秘密。首先直销公司找到一家具有保健品生产能力的企业,与其签订一份委托生产合同,生产的产品即保健品批文中规定的产品。接下来,由保健品生产企业出面,与批文掮客接洽并购买保健品批文,购买的资金由直销公司支付。在保健品批文成功转让之后,直销公司可以马上启动营销活动,当然,有些直销公司在批文转让成功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营销。

  在这个批文转换的链条中,批文掮客赚取了一笔价格不菲的佣金,保健品生产企业拿到了订单,满足了自己的生产能力,直销公司则可以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快速上马产品,抢占市场先机,缩短资金运转周期,获得更加丰厚的利润。

  从以上的整个链条看来,似乎所有的相关方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利益。不过我们更要看到其中隐藏着的巨大风险,而风险的承担者就是数量最为庞大但可能毫不知情的消费者群体。

  首先,这种批文买卖致使整个链条中没有了责任承担者,加大了投机风险。批文掮客不会承担责任,因为当批文转让之后,实际上与掮客已经没有法律上的关系;生产企业不会承担责任,因为它仅仅是“委托生产”;个人成立的任何公司都会在必要的时候消失不见。那么谁对消费者负责呢?责任缺失可能是此处最大的漏洞。

  其次,产品研发的惰性有了滋生的空间。由于买卖批文较为容易,因此相关的公司不会设立专门的产品研发部门,生产企业也仅仅是照方抓药,且不说配方更改需要申请相关部门批准,即便是无需批准可能也不会有人进行改进工作。很多业界人士表示了担忧,认为批文买卖可能会对产品改进和新产品研发速度产生影响。

  再次,为篡改配方、标识以及原料质量等违法活动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责任感的缺失使销售产品的一方更容易不择手段地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及早回笼资金,在产品功效的宣传方面很可能会出现夸大甚至虚假的成分,而更改产品的原料、产品标识等情况也很有可能屡禁不止。据张向诚介绍,购买批文之后乱改配方的行为并不新鲜。

  毋庸置疑,保健品批文的混乱情况将给保健品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有消息称,国家下半年将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审查,所有已获批文的保健品必须在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登记,经初审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查之后批文才有效。在国家相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之下,保健品批文市场如何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将非常值得业内人士关注。

来源:《康健》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