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文库 » 直销典故 » 直销行业抢线调查 谁又会去为抢线买单?

直销行业抢线调查 谁又会去为抢线买单?

http://www.dsblog.net 2007-06-29 12:53:54

  本文由《中国直销》授权发布,未经《中国直销》杂志授权,不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中国直销》杂志联系(联系电话:023-63658883,邮箱:zgzx@cpcw.com)。

  109名直销人参与了此次调查:
  ——57.80%的直销人被抢过线,22.01%的直销人抢过别人的线。
  ——51.38%的直销人认为发生抢线是被抢方的领导人能力欠缺,留不住人;40.37%的直销人认为是  抢线方没有领导人胸怀。
  ——63.30%的直销人对抢线行为深恶痛绝,认为是职业道德问题。
  ——86.24%的直销人认为,公司应该对抢线现象坚决制止,并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对有抢线跳线行为的人给以相应惩罚。
  ——57.80%的直销人认为,出现抢线现象的最根本原因是团队计酬带来的利益诱惑。


谁为抢线买单?
——直销行业抢线调查

本刊记者邹尧

  抢线=抢钱!在本刊组织此次调查时,有参与调查者提出了这个观点:“直销行业本身需要的就是人脉关系和网络,抢线其实就是抢钱,而且不仅仅是抢你现在的钱,还抢你未来的钱。”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参与调查者的印证—对于抢线发生的诱因,57.80%的人认为是团队计酬带来的利益诱惑。
  或许正是这些“现在和未来的钱”的诱惑,抢线现象在直销行业似乎从未停止过,甚至愈演愈烈。本次调查中,57.80%的人表示曾被人抢过线,还有5.51%的人经常被抢;22.01%的人承认抢过别人的线;否认抢线是直销行业的普遍现象的人只占到了37.62%。
  抢线还在不断上演,而发生抢线后的多方博弈也从没有间断过。
退出者
  “真的是太伤心了”,安然“昆明第一人”王连营异常郁闷地向本刊记者告知了他的近况:“在《安然抢线调查》(见2007年4期《中国直销》)刊登后,我接到了上百同行的声援。可是,安然公司至今都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处理结果。3年多的时间,我全身心地投入了安然事业,可是我得到了什么呢?”王连营表示,现在他已经回到了传统工作中,慢慢淡出直销行业,“这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王连营是2006年的春节遭遇抢线的。他属下的一个专卖店店长余琼芳用儿媳戴某的名义,重新报单到了一位范姓人士那里。而王连营却认为,他是遭遇了云南第一人张才华的抢线。“我也属于张才华下边,由于我发展太快,他就把我这个‘大象腿’挖去补他的弱区。”在安然有关人士看来,这起抢线是存在争议的,理由是余琼芳的行为是出自自愿,没有人故意游说和诱惑。
  在有关抢线界定的调查中,争议也颇大:比如A团队的成员主动跳线到B团队的情况,33.95%的人认为B是明显的抢线行为,48.62%的人认为B不算抢线;而对于A团队的成员甲,用其亲戚身份到B团队报单,但实际操作还是甲的情况,38.53%的人认为B算明显抢线,而48.62%的人认为不算抢线。
  王连营究竟算不算遭遇了抢线呢?他的领导人罗立青(音)说了句公道话:“做直销,最好是按照游戏规则去做,理论上,哪个朋友先给你介绍的这个事业,你就应该跟哪个朋友做。”
抢线发生后,王连营据理力争过,也向上级领导人及公司甚至媒体申诉过。“可是近2年的申冤路,有用吗?”王连营自嘲地总结说自己就是一个牺牲品。“安然公司相关规定不规范,我也不想继续纠缠,就当自己买个教训。”
  就这样,抢线逼走了一个直销行业的热血青年。只是不知,对抢线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王连营的团队领导和公司高层们,有没有因为王连营的退出直销而感到一丝愧疚呢?

  抗争者
  钱建新的遭遇和王连营十分类似。不同的是,这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已经为抢线一事抗争了3年。钱建新向记者表示:“我将继续抗争下去。”
  钱建新是如新的经销商,2004年,其下属童蓓以别人的名义报单到了同为如新经销商王英(现为如新寰宇领袖)那里。从此,开始了钱建新的上诉之路。2005年4月,在公司和团队领导的协调下,钱建新和王英签署了一份协议:王英一次性补偿给钱建新一定金额,并把童蓓跳线1年内的团队业绩的50%划为钱建新所有。
  可此事并没有了结。按照钱建新的说法,该协议是有蒙蔽性和欺骗性的。“当时我签署这份协议,是基于我还要做如新事业的情况下,我不得以而为之。而且,当初的部分补偿并没有兑现。”
  本刊电话联系到了钱建新和王英共同的领导人方防。方防表示,是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来进行双方调解的。对于抢线问题,方防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去看待:“首先,抢线是道德问题,按照道德标准,是不行的;其次,作为被抢方,也应该自我检讨‘为什么留不住人’。”
  在调查结果中,虽然63.30%的人抢线表示对抢线行为深恶痛绝,是职业道德问题。可是,51.38%的人同时也在谴责发生抢线是因为领导人能力欠缺,留不住人。
  钱建新觉得他很受伤,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于是他选择了继续抗争。可王英也觉得他很委屈,“我本人是付出了一定数量的补偿的,这种一次性的买卖合同是最基本的商业方案。”
  如果真如方防所说,以和为贵,当然皆大欢喜,可是抢线后的双方,还真的能“和”吗?
孰是孰非,本刊将继续关注。

  受害者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遭遇抢线,首先会向公司申诉的人占到了33.03%。77.06%的人表示,所在企业对抢线行为采取的措施是坚决制止,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对有抢线跳线行为的人给以相应惩罚。更有86.24%的直销人呼吁,公司应对抢线行为坚决制止,并采取强硬措施。
  显然,公司的明确规定和正确处理是众望所归。可真的强制处理了,就圆满了吗?某外资企业的工作人员告诉了记者他正遇到的一件棘手的事情。
  这个案例共涉及5个人,以下以A、B、C、D、E代称。A于2002年在外地认识B,并报单。A不久后回家乡发展,因与B相隔太远,B几乎帮不上A的忙,A一个人孤军奋战颇有些郁闷。2004年,A认识了本地的C,考虑到C个人能力不错,又能帮助自己,A与C合计后,用其母亲名义报单到C的前排D下,实际是A操作。A的市场在C和D的共同帮助下,突飞猛进。其间,C帮助A发展了不少精英,E就是其中一个,曾是某公司的中阶。2006年,B向公司投诉A抢线。公司判定A以及A的团队回到B名下,E也随之跟着A到了B下面。
  “现在除了B之外,A、C、D、E都在向公司鸣不平,要求重新处理。我们作为公司方,实在是难以协调。”该人士为此事很头疼:“A被划回B后,有了抵触情绪,没心思做市场;C觉得他对A的心血付之东流;D认为他更冤,帮A壮大了市场,可A的团队却不属于他;E也不服气,因为他本身就是冲着C加入的,坚决要求回到C的团队。”
  其实抢线伤害的,不仅仅是被抢者那么简单。

  谁买单
  谁该为抢线负责?抢线方?被抢方?团队领导?公司?53.21%的人认为,避免或减少抢线行为发生最有效的方式是公司的强制规定和有效执行。
  可纵观目前的市面上活跃的直销公司,有多少对抢线行为有明确规定?又有几家能够严格执行的呢?“先说断,后不乱”的游戏规则,有谁在执行,又有谁在变通呢?
  抢线悲剧一再上演,最该扪心自责的,不是公司,又是谁?

来源:中国直销 作者: 邹尧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2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第2楼, 2007-07-01 17:43:26   投诉 支持(1047)
    本人打算稍后再做披露,供大家赏析。
  • 第1楼, 钱建新 2007-07-01 17:37:33   投诉 支持(1011)
    首先感谢《中国直销》编辑、记者对我的遭遇的关心和帮助。自王英回应抢线传闻后,本人经常收到素不相识的朋友的咨询,希望了解事件原委真相,希望公开案情引起讨论。本人非常感激朋友的关心和声援。鉴于目前所有的公开报道都有偏离事实的成分,方防、王英等有关此案的一面之词,更荒谬无稽。因此,本人不得不直接公开回应,坦陈事实,以正视听。鉴于如新新帅范家辉先生表示需要一定时间了解案情,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