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专家观点 » 姜英强:直销产业发展的“重心”在哪里?(上)

姜英强:直销产业发展的“重心”在哪里?(上)

http://www.dsblog.net 2023-01-14 10:00:30


  4、真诚打通社交和营销双渠道
  在市场展业过程中,企业应该表现暖心,也就是真诚。
  实践告诉我们,让人灵感闪光,情感共鸣的基础,是以真诚为“基调”、以真诚为王的社交和商业行为。
  从经济社会和个人层面具体而言,是以“儒释道”倡导的“敬、孝、仁、善、爱、恩、忠、悲、利、正、恒、忍、谦、宽信、”等作为主要的生存之道。并据此作为全社会人们的“思想”教育和培养的普及要求。
  思想是为成功辅路的,成功是为思想佐证的。世界上最难的事就那么两个,一是用自己的思想去影响他人;二是好好做生意把他人的钱装到自己的口袋里。
  两者相辅相成,兼而互融。只有那些能持久影响市场、经销商、从业者、客户的企业和“产品”,才可以长盛不衰,打造真正的核心影响力。
  随着商品经济社会越来越发达,以“产品”为核心的企业会越来越需要用“思想”,用“内容”赚得合理利益。那些在相对“特殊”的时期,普遍流行的,用机遇、资源、劳动力、公权寻租等去赚取非法利益的方式则会在未来受到一定冲击。
  真诚反映,有效“主张”,而高效的内容凸显真诚。
  企业的“文化价值”不仅是对行业、市场的真诚主张,也是贯穿企业“思想”和产品“内容”的主线。
  一般来说,人们对利益的态度比较敏感,而对“思想”的感受则不那么敏锐。但“文化价值”是比思想更加成熟的一种烙印,能深刻隽永在市场渠道、经销商、从业者的灵魂上。
  “文化价值”又能成为触及“灵魂”的思想武器。那些看起来比较抽象的战略理念,却反而较为容易打动经销商、从业者的思想和灵魂。
  市场铭记“产品”,“产品”扬名“真诚。韩非子传“巧诈不如拙诚”,稻盛和夫也认为“再能说会道,也不敌真诚二字。”
  真正能触及从业者灵魂的“产品”、行业和企业一定是引领市场和网络思潮并被深深铭记的真诚者。
  寻求真诚,传递真诚,落地真诚,如此自会不同凡响。


四、市场“重心”转移后,从业者须有执业底线。


  1、信用生出商业价值。
  信用的基础是道德。行商者不仅要受道德约束,还要秉持道德底线。比如从事的货币、品质、价格、交易、服务等,产品较为含糊的产业建议不要执业。
  另外一个基础是支付渠道,即对流通货币的备兑和支付能力,表明其是否有相对应的物质而引起的支付行为。
  最后是价值基础,即交易的产品是否存在真实价值。
  单就市场而言,当企业拥有足够的 “文化价值”,又有足够的以“科技驱动”与“产品”创新为主张的物质储备时,便可以通过深度服务赢得足够的货币支付、品牌效应。
  心态—说话—行为—“信用”—能力—品牌—财富形成了一整条价值链,其中“信用”是核心影响力的圭臬,也是一种提炼。
  行销人员可以在大数据的帮村下,通过分析个人和企业的心态,聆听说话,以行为推导出其信用值,再以其信用值为支点,能力为杠杆,品牌为动力,联合可以撬动的力量,才能快速推开行业和市场的大门。
  然而,信用是一种消耗品,曾经被消耗过以后,就很难再一次的积累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改错成本很高。需要“用心、透心、暖心、专心、细心”的真诚经营才能构建良性成长闭环。


  2、将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信仰
  对商品经济社会而言,完善的市场秩序,能让从业者各呈其谋,各抒其言,各尽其才,各取其需。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促进市场变革的新形式新规范和新秩序,在整个的运转过程中又逐步产生了诸多新的精神内涵与文化价值。比如“回归家国、敬业创新、公正诚信、法治契约”。
  人们精神上的一次次碰撞和交融,激发起内心的斗志、向往、执着和勤勉,感触到初心使命的恒久不变。心有所属,便是坚定信仰。
  信仰的价值点,不是平庸的轮回,而是返璞归真。行销人员要找到市场和客户(人)的价值点,在商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明确各自的需求,与时俱进,与势俱进,与事俱进。
  信仰是一种共鸣,它比价值观还要高出一个层级,一个人加入某一群人的“信仰”才能获得平台、圈子群属的认同。
  信仰成为良木,百鸟才会来栖息;
  信仰成为大海,百川就会来聚积。


  3、价值和成效,并向前行。
  人们总在问自己:我们为了什么而出发?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行走的距离?
  我内心的答案是:无私之心。
  这是未来线上市场的战略与执行力立足的价值点。
  当然,各个从业主体所主张的思想与“产品”相关的“文化价值、创新、品质、价格”等形而上的东西,最终能否链接在一起,取决于彼此能否为对方提供所需,这取决于价值贯通的深度,而能融合多久,这取决于价值之间的磨合尺度。
  当其中一方价值出现异常、偏离,或悖逆于另一方时,友善的合作关系自然会土崩瓦解。
  这样的案例以出现过无数次,尤其是当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人们也早已习惯把生活幻化成一个以“价值”和“成效”为导向的焦虑茧房。
  它束缚住了人们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和“成效”,束缚住了为他人着想,益人为善的基准。想要释放自己的无私,就得挣脱原本的欲望,空杯清零,从善的源初开始重新搭建希望和事业。

作者:姜英强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