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apollolx

自述:非法传销的反对者;拿牌直销的修正者;中西文化的调和者;养生保健的融通者;天下文章的拿来者;微言大义的思考者;自强不息的实践者;万柜联盟的探索者。 

文章数量:2245

点击人次:7670461

博文分类
搜索
【转载】 向肉食说NO (34)—— 第九章 一、中国源远流长的素食传统

健康饮食---生食---素食---早餐

 

第九章

 

放眼世界,欧美发达国家大量的人民出于健康、环保或者人道主义原因,已经转向素食。很多国家有大量的素食社团,这些社团建立了众多素食网站,每年都举办众多的素食活动、出版大量的素食书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向素食之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以素食为主。现在,素食潮流已经在港、澳、台兴起,内地素食人群也在迅速增加。

 

我认为素食者所产生性情上的改变和净化,对人类都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

 

——爱因斯坦(AlbertEinstrin 1879~1955年)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家

 

一、中国源远流长的素食传统

 

1. 自古以来以素食为主

 

大家都知道“一鼓作气”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曹刿论战》。《曹刿论战》中有句名言:“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现代的白话表达,“肉食者”就是“大官们”了。西晋杜预对“肉食者”的解释是:“肉食,在位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掌握重要权力的人。唐朝孔颖达的解释是:“是贱人不得食肉,故云在位者也。”孔颖达明确说,当时老百姓作为普通人,是吃不到肉的。

 

《左传》中,还有类似的记载。《左传》昭公四年鲁申丰谈《颁冰法》时说:“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其出之也,朝之禄位,宾食丧祭,于是乎用之 ……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春秋战国时期,不像我们现在有冰箱,那个时候,把冰储存到夏天,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只有那些可以“食肉之禄”的高级官员,才能得到储藏的冰。《左传》哀公十三年:“肉食者无墨”,也是指诸侯卿大

 

夫而言。这说明,在春秋时期,老百姓是没有资格吃肉的,只有那些达官才有吃肉的权利。但是,《礼记》也规定:“逢子卯,稷食菜羹。”即使是达官贵人,也要在子日、卯日吃素。

 

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明确告诉我们:上古时代的人们是素食者。如:《墨子•辞过》说:“古之民未知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矣。”墨子认为上古时代,人们就是吃素食的。因此,圣人教导人民种庄稼种树,给人民生产粮食和水果,这样生产的素食足以吃饱肚子,强壮身体。

 

《礼记•王制》在谈到古代的养老制度时,说到:“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异膳、八十常珍……”60岁的时候,才能吃肉。孟子觉得要做到老百姓到60岁时能够有肉吃都比较难,因此,才在提出的“王道”理想中讲到,保证老百姓70岁以后有肉吃。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孟子多次反复提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孟子•尽心上》,孟子还以文王善于养老为例来说明:“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也。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解释说:“五十始衰,非帛不暖,未五十者不得衣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老百姓没有到70岁,是不能吃肉的!

 

当时的人们以素食为主,除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不发达,不可能饲养很多动物来供人们食用这个客观因素之外,古代对屠杀动物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不能随意屠杀动物来吃。《礼记•王制》明确指出:“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没有特殊的原因,即使是诸侯,都不能无故杀牛,大夫不能无故杀羊,士不能无故杀猪狗。当然,就不可能经常吃肉。

 

可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农耕文明非常发达的民族,自古以来,绝大多数时候、绝大多数人是以素食为生的,这种素食传统不是基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2. 佛教道教推动素食发展

 

佛教的《楞严经》、《华严经》、《楞伽经》、《涅槃经》、《梵纲经》等,都明确提倡禁止肉食。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一些出家人就奉行素食。南朝梁武帝萧衍(464~549年),作为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于511年颁布《断酒肉文》,以皇帝的权力命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他认为佛家弟子要修持大悲心和菩提心,不仅要禁绝食肉,而且还要禁食可能影响到清净心的“小五荤”或“五辛”。此后,吃素就成为汉传佛教最明显的特征,佛教为素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在国内谈及食素,必定会让人联想到吃斋念佛。

 

实际上,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也要求信徒素食!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万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如同人类一样,万物同样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太上老君戒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含气以上翔飞蠕动之类皆不得杀。”人类没有权力杀害任何动物。道教典籍明确把禁止杀戮动物作为一条戒律。如《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说:“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人类残杀动物,就造下很大的孽障。《太微仙君功过格》指出:“食肉故杀性命食之为六过,买肉食之为三过,违禁肉故食为六过,误食为三过。遇斋日食之为十过,食后入坛念善为十过。”千百年来,道教一直提倡素食并且实践着这一理念。前几年,笔者在山东泰山参观碧霞祠,亲眼看到道士吃的都是素食!所以说,大多数国民误以为“素食”就是信仰佛教,这确实是一种偏见和误解。

 

中华民族本有的素食传统,再加上佛教、道教的大力倡导,我国的素食传统得到极大弘扬。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隋唐开始,经宋、元、明,到清朝,我国多次出现素食鼎盛的时代。

 

中国素菜文化在花色品种、选料精细、制作考究及风格等方面,决不亚于荤菜。特别是寺院“香积厨”的素菜,不断改进提高,色香味俱全。据记载,少林寺曾用素食在寺中先后招待过唐太宗、元世祖、清高宗等20多位帝王。629年9月,唐太宗因念及当年十三棍僧救驾之功,亲率魏征、秦琼等人拜访少林寺。昙宗和尚以60款素菜摆设“蟠龙宴”招待唐太宗。公元1292年4月,元世祖前往少林寺寻访他的好友福裕大和尚,少林寺为元世祖特设“飞龙宴”,多达90道素菜。

 

到了清朝,御膳房设有“素局”,负责皇帝斋戒素食。光绪年间,素局就有御厨27人,他们能用面筋、豆腐、蔬果等原料,做出数百道风味各异的素食。御厨选拔于民间,年老退休后也回到民间,这样,就促进了民间素食餐饮业的发展。如清朝的御厨年老退休离宫后,就开饭馆或传艺他人,使素食御膳也流传于民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更是有一批御膳房素局的名厨流落于民间,开创了各自的素菜事业。其中的代表人物是刘海泉,他曾为慈禧做过素食,清亡后到民间开设了“全素刘”,成为北京最有代表性的素食餐饮,“全素刘”制作的“素鸡”、“素肚”等素食影响久远。新中国成立后,“全素刘”改为“全素斋”,刘海泉一生吃素,活到104岁,他的儿子刘仙云先生也注重素食养生,活到了96岁,均无疾而终。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有些高级官员也基本上以素食为主。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常年食素,善写诗善绘画,世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所作诗,多山林清逸之气。

 

《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香饭青菰米,佳蔬绿芋羹”(《游感化寺》),简朴自然的素食生活赋予王维慈柔清静的心胸,笔端流出的是超然出尘的韵致。如在他的《戏赠张五弟諲三首》诗中所见,“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以及“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这种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远非“甘此膻腥食”(《赠李颀》)的“世上人”所能体味的。

 

《北梦琐言》记载:“唐崔伺中安潜,镇西川三年,唯多素食,宴诸司,以面之类作颜色,有象豚肩、羊肩、脍炙之属,皆逼真也。此人比与梁武。”这位崔姓地方官,镇守西川3年,爱好素食,即使招待下属,也用面粉加工成的各种素肉食品。

 

元代张光祖在自己的著作《言行龟鉴》记载:“范忠宣公平生自奉无重肉。”这位范忠宣是谁呢?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的第二个儿子-范纯仁。他于皇祐元年中进士,历任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观文殿大学士。他一生很少吃肉,以粗茶淡饭为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才气超逸,因慧眼识素食而享寿八十五,晚年鹤发童颜,仍然耳聪目明。他的《戒杀诗》写道:“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在《陆游集》中,赞叹素食的诗有数十首之多,如:“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木耳脯美胜肉。”薏米和木耳都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品,陆游认为四川的薏米和木耳比肉还好。“菘芥煮羹甘胜蜜,稻梁炊饭滑如珠;上方香积宁过此,惭愧天公养病夫。”吃素可以养病,陆游喜欢吃素,是为了延年益寿。新鲜蔬菜干果,是陆游最感兴趣的:“白苣黃瓜上巿稀,盘中顿觉有光辉,时清闾里俱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新上巿的黄瓜切片,用糖醋拌,很爽口,莴笋切片炒或切丝用麻油拌食,香脆可口。这些都让陆游喜欢不已。

 

古人一般把食素与修身养性、回归自然联系起来。如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所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渐近自然也。”

 

我国的很多典籍记载了素食食谱及相关内容。如北魏的《齐民要术》中专列了素菜一章,介绍了11种素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素食谱。宋朝的《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记录了国人的食素情形。当时,北宋汴梁和南宋临安已有专门经营素食的餐馆。宋朝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了100多种食品,绝大部分是素食,还首次记载了有中国特色的仿荤素食:假煎鱼、胜肉夹、素蒸鸡等。此外,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记录了20种用蔬菜和水果制成的素食。明、清时期,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日益丰富,素菜在各种书籍中的记载也越来越多。清末薛宝辰所著《素食说略》记载了清朝末年的177种素食,从调味品的制作到酱、腌小菜,到各式菜肴、饭粥点心,多为日常所习见,考究而易作。薛宝辰在其《素食说略》序中说道:“人物之灵蠢则殊,生死之喜畏则一。操刀必试,惨矣!屠门夜半之声;毂转无停,悲哉!元长羹中之肉。生机贵养,杀戒宜除。宁有待与?未可缓也。”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像《素食说略》这种以清素为主,没有使用任何荤料的食谱在清代可能是绝无仅有的。但在他自己所作的序中,只字未提因果报应的说教,同时还强调“余编此,固非第为持斋者言之也”。这就明确表示:他写这本书,并非从佛教信仰出发的。

 

民国以来,各大寺庙都有素食部,各大城市都有紫竹林、功德林等素食馆,素食谱不断编印出版,由于素食原料和品类增加,内容更为丰富。近代,孙中山是提倡食素的先行者。孙中山早年因为革命奔波劳碌,患上了严重的胃溃疡,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改食素,于是就有了“戒除肉类、治愈胃疾”的“病者自述”。之后,他将吃素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并把提倡吃豆腐写入《建国大纲》:“夫豆腐者,实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据统计,中国传统素菜的品种有8000多种,1949年,北京市内150万人,1万多家餐馆中,有100家是素菜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期,国民还是以素食为生的。可惜,在近20多年来,国民开始大量吃肉,极大地危害了健康。

 

 

 

相关阅读:

 

《健康饮食》子目录

 

返回阿波罗飞雁博客首页

«上一篇:向肉食说NO (33)—— 四、中国可为减缓全球变暖作出巨大贡献   下一篇:向肉食说NO (35)—— 二、蔚然成风的欧洲素食»

评论(0) 点击次数(2869)
评论(共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登陆后可发表评论,请先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