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生还是死就在今天或明天
-
营销趋势
“狼来了”!这次是真的。
2004年底中国零售领域向外资全面开放,从此如狼似虎的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角落肆无忌惮地横行。
中国零售企业老板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紧张了起来。
中国零售企业已进入生死存亡之秋。
[@more@]是 生 还 是 死 就 在 今 天 或 明 天
(一)
“狼来了”!这次是真的。
2004年底中国零售领域向外资全面开放,从此如狼似虎的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在中国任何一个角落肆无忌惮地横行。
中国零售企业老板们的每一根神经都紧张了起来。
中国零售企业已进入生死存亡之秋。
“零售是一门好生意,但又是一门太难做好的生意”。无奈的感叹充满辛酸。谁都想实现做大的梦想,但又有几家企业能做到零售业的核心要求——既要劳动密集又要知识密集,既要商品密集又要技术密集,既要管理密集又要资金密集?它仿佛很容易上手,以至街头巷尾到处是零售的身影,但全球零售200强中却一家中国企业也没有;它太庞杂了,动辄上百个大类数万种商品需要同时运作,一不小心靠人力进行的管理就会落后得让企业瘫痪……
外部,跨国企业的威胁日日紧逼;内部,又是如此高端复杂的发展要求,势单力薄、散兵游勇般的中国零售企业将何去何从?
(二)
他们出自本能地向对手学习,他们在财雄势大、经验丰富的外资巨无霸们的虎视眈眈之下,迎着困难从这些对手身上一点点地偷师学艺。然而最具中国特色的实情是,他们囫囵吞枣“拿来”的同时又在急不可待地“催产”,大跃进式的急功近利快速开店。因为一边看到了必须在WTO之前跑马圈地“以时间换空间”,又一边看到了这是个诱人的投机型发展模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利用供货商资金“无本开店”大肆圈钱的大好机会。
于是,外企身上“看得见的东西都学到了,看不见的东西没有掌握,那恰恰是实质”。
于是,在外资巨无霸的铁蹄震荡这片土地的同时,我们回首看到的却是不堪回首的景象——北京温馨家园购物中心发生致使超市倒闭的供货商哄抢货品事件,天福超市倒闭;在广东,福特玛、诺玛特、家谊岛内价、美国花购物中心、常平香港商贸城等5家超市相继关张;上海亚美投资公司关闭了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更令业内人士震惊的是,在国内拥有近50家分店的普尔斯马特宣布破产;这一年,仅沈阳就有30余家超市倒闭。每家超市倒闭都像一个蓄谋已久的“陷阱”,大额供货商货款、银行贷款被拖欠,引发供应商哄抢货物、堵路、上访等问题不断。
在过去的18个月里,国内有近180家超市倒闭。即使没倒的大企业,也在大逃亡的路上到处呼叫“把我们卖给你吧”……
(三)
然而,与中资零售企业一片血雨腥风迥然相异的是,外资零售商头顶上的天空一片和风日丽。
2004年12月11日,外资在中国投资零售企业的股权、开店城市及单个城市开店数量限制全部解除以后,国际零售巨头进军中国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速。2005年伊始,沃尔玛即宣布当年在中国增开10—15家店,二级城市战略继续推进,并在未来3—5年里增开50家店;同时家乐福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新开12家大卖场,在其它城市分别新开6—8家大卖场。
危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了。
被公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巨无霸开一家店,5公里范围内的其他超市都得死。
这正应验了麦肯锡的预言:“在未来3—5年,中国60%的零售市场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全国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则掌控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这一切真的会到来吗?中国企业究竟在哪些方面技不如人?
一边是正在升腾的海水,一边是正在熄灭的火焰;一边是紧逼,一边是退却。
中国零售行业正在洗牌,是生还是死,就在今天或明天。
摘自《商界》2005.12
零售业的国家队
上海百联集团:由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上海友谊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于2003年4月并购重组成立的国有独资企业。当年即拥有7家上市公司、20百货商场、2458家标准超市、87家大卖场、1565家便利店、6家购物中心和621家专卖店,2004年,百联完成经营销售1147亿元,是国内无可争议的商业巨无霸。而沃尔玛2004年的经营销售是2852亿美元。
以上数字可以看出,百联集团虽由四家集团公司合并组成,而整个2004年的销售只有沃尔玛的1/20,相比之下,是否会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我们的零售企业怎样与世界零售企业去抗衡?最关键的原因在哪里?我们为什么技不如人?是资本、管理、信息、成本、知本还是其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