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高端访谈 » 同仁堂刘向光:未来业绩增量看市场和品种开发

同仁堂刘向光:未来业绩增量看市场和品种开发

http://www.dsblog.net 2018-10-26 14:13:05


  证券时报:您认为,同仁堂未来的业绩增量体现在哪些方面?
  刘向光:在我看来,一个是市场的拓展,虽然同仁堂品牌知名,但目前国内市场并没有做到充分覆盖,还有很大的空白区域,海外更是如此,我们的同仁堂国药也在借助“一带一路”大力宣传推广,因此现有产品不断覆盖新的市场区域是一个增长点。另一个就是储备品种的陆续开发,新产品贡献新的盈利增长点。


  证券时报:公司海外市场方面有什么规划?海外市场面临哪些挑战?
  刘向光:主要是由在香港上市的同仁堂国药来运作海外市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以文化带动产品,以产品促进文化,这些年公司在西亚、中亚、中欧等地区国家进行了布局。
  国家对中药走出去是鼓励的,面临海外壁垒,需要适应当地市场和法规。国药公司通过门店等方式,适应市场发展。公司在香港设立生产基地,更有利于走出去。
  目前公司已经在海外建立了80多家门店。去年海外收入已经达到公司总收入的近10%。国药发展势头较好,未来海外收入占比还会进一步增加。


  创新与传承
  证券时报:您认为,目前医药行业面临哪些“新常态”?随着《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以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公司面临哪些机遇?公司通过哪些部署紧抓这些机遇?
  刘向光:药品质量监管的标准和力度直线上升,这应该是未来行业监管的常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随着医改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预防性治疗以及改善健康水平等领域中,传统中医中药愈加体现出其独特价值和有效性。
  “一法一纲要”的实施更是确立了中医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也将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输出,开创中医药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机遇和挑战并存,公司继续深挖主业,在传统中成药的深度研发和新产品开发上做足功课,借助品牌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子公司同仁堂国药借助“一带一路”,在海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产品在海外市场落地生根。


  证券时报:在“变与不变”这个问题上,同仁堂将如何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平衡?
  刘向光:1997年上市,同仁堂进入资本市场,同时把传统国有老字号向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方式转变。从2000年起,公司陆续分拆科技公司和同仁堂国药香港上市,不断深入海外市场,实现海外和国内的融合。
  公司目前还面临着市场的深度挖掘和空白市场的填补,包括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同时公司工业布局也要不断调整和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也要有序结合,此外还包括产业升级,这些都是同仁堂的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确保公司安全运营,逐步发展。
  目前,上市公司机制、体制都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调整到位,目前较为适应市场要求。上市公司经营环节、生产环节都达到了行业整体发展的要求,经营环节在薪酬、机制等方面都基本市场化,员工整体状态较为稳定。股份公司目前从内部体制、机制,包括薪酬等方面的压力不大。未来同仁堂的改革,还要依照国家政策的要求而定。


  证券时报:优质公司的发展往往并非一帆风顺。2006年前后,同仁堂也曾出现过短期业绩滑坡。公司当时通过哪些部署,最终渡过难关?回头来看,在保障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教训和经验?
  刘向光:2006年,公司经营管理因为粗放而引发的问题暴露出来,也对公司品牌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公司当机立断,着手纠正。除了在人员队伍和组织架构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外,明确了经营质量、资产质量并重、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四个质量并重的原则,财务指标里重点考核净利润和现金流,确保企业经营安全至上。并因此进一步确立了同仁堂发展的路径是“做长、做强、做大”,以安全运营为首要,确保基业长青,在此基础上修炼内功,提升竞争力。
  规模的扩大一定是以扎实的经营质量为前提,不盲目做大。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和质量始终是一对配比难度很大的指标,尤其是在上升通道中,很容易出现“一白遮百丑”,因此时时自省,用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和可量化的指标来检视、控制运营风险,确保企业安全运行,这是非常必要的。

来源:证券时报记者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