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安利:一家跨国企业在中国跌宕起伏的15年

安利:一家跨国企业在中国跌宕起伏的15年

http://www.dsblog.net 2008-02-18 09:51:51

  编者按
  
  也许没有哪一家跨国企业,像安利在中国的命运那样跌宕起伏了,作为连续三年上榜“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的跨国企业,安利在中国的命运,也正反映跨国企业在中国影响力的变迁。
  
  15年,安利在中国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路。
  
  1992年,当郑李锦芬将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建议递交到安利美国总部时,在中国内地,还没有直销这个行业,甚至很多人对这个名词代表的含义也知之不详。在进入中国的前3年,安利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声音,但仅仅一年之后,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达到9亿元人民币。好日子没过多久,1998年,一纸传销禁令让安利在中国的业务进入寒冬,这个行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去年,安利在中国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13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销售额的比例超过25%。
  
  当时提议安利进入中国市场的郑李锦芬也在安利(中国)董事长的位置上待了15年。在她眼里,安利在中国的传奇,也就是她个人的传奇。
  
  安利中国的“三步走”
  
  “如果把香港比作一个小河塘,台湾就是湖泊,而到了内地才知道什么是大海。”郑李锦芬在给美国总部递交的书面报告中写道:“不在中国内地设分公司,就不算跨国公司。”
  
  1992年,郑李锦芬已经成功扭转了安利在台湾地区连续3年的亏损局面,甚至将安利提升到台湾地区第一大日用品直销公司的地位。再往前,她在香港掌舵,让安利成为香港最大、最成功的直销公司。她对中国内地的潜力和风险都有充分的估计。
  
  “当时真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谁都没想到会有那么多障碍。”1992年,已经“久经风雨”的郑李锦芬也有太多没想到。
  
  从成立中外合作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内地的前三年,安利在市场上几乎没有声音。“在业务上,我们投资了3000万美元兴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工厂。我们当时可以马上申请进口试销,但是没有。”郑李锦芬说。
  
  此后便是一连串的“解释”工作。这是郑李锦芬所归纳出的进入中国的“第一步”。“在广州、福建,我们跟官员去解释什么是直销,什么叫‘金字塔结构’,包括我们应当如何缴税等等。对于很多官员来说,这是一个完全新鲜的行业。”
  
  需要与政府沟通与接轨的工作十分庞杂而具体。在广州,当安利需要建立员工以及直销商、直销员税收代扣代交制度时,广州市税务局的工作人员也觉得十分新鲜。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郝倩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