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资讯 » 业界新闻 » 全球金融寒冬:玫琳凯在中国创造美丽复乐园

全球金融寒冬:玫琳凯在中国创造美丽复乐园

http://www.dsblog.net 2009-03-02 14:16:18

  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2008年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相继出现的“黑天鹅”现象,让制造型企业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轮的金融海啸带来的连锁反应,包括中国出口需求下降、信贷紧缩以及金融和货币的波动问题。

  于是,中国制造业彷佛置身在了危机四伏的小行星带中,亏损、倒闭、老板携款潜逃乃至自杀……诸如此类的坏消息不绝于耳,而幸免于难的企业似乎寥寥无几。即便是英特尔这样令人仰止的庞然大物,也不得不忍痛挥刀,黯然舍弃位于上海浦东的芯片封装工厂。

  中国还是那个引擎一响便会美元滚滚的制造业天堂吗?疑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浓烈过。

  而博斯咨询公司(Booz&Company)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2008-2009》的调研结果,也许对上述问题能提供一些参考。

  受访的108家在华开展业务的制造企业,对此问题的看法呈现出了令人尴尬的两极化趋势:认为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相比,竞争优势正在提升和下降的受访者比例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而对此问题选择中立的受访企业比例则大幅增加。更能说明他们的尴尬境地的,是这些在华制造企业近来的业绩:在博斯公司跟踪调查的企业中,几乎一半受访企业去年第四季度的出口较2007-2008年下滑超过10%,约13%的企业遭受30%-49%的出口滑落;超过四成的受访企业国内销售下滑10%以上。

  中国制造业此刻举步维艰的身影,多么像是《失乐园》最后一幕里的亚当和夏娃:他们相携回首,告别曾经栖居过的乐园,而后在怀念、惊惧和迷茫中,踏上一段前途未卜的艰难之旅。

  一个可观察的事实是,危机之下,无论本土抑或外资制造企业,都有不少人在不安的现状中努力。他们或“合纵连横”,对产业链进行垂直或横向的整合;或“潜心修炼”,趁机革除自身生产和管理中以往无暇顾及的臃肿和弊端;或踏上“发现之旅”,挖掘国内巨大消费市场。凡此种种,都在试图同突如其来的“不景气”搏一搏。

  譬如浙江富丽达和台湾艾美特,前者从粘胶纤维的主业出发,向上整合棉纤维原材料的生产,而且利用粘胶纤维的生产污水可与印染污水中和的属性,把触角巧妙的伸向了下游印染业,不仅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可以有效节省成本,并且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后者则从OEM业务出发,把自己建立成一座“全能的虚拟工厂”,囊括了从工业设计、磨具开发、金属冲压、组装生产至末端测试的整个业务流程,从而挖掘到了更高的利润附加值。

  而车玻璃制造领军者曹德旺,早在危机萌芽时刻就反周期处置资产,并引进“六西格玛”对整个生产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以此达到了降低生产管理成本且同时提高产品质量的效果,虽然目前国际汽车市场萧条,但福耀玻璃的订单却能因此逆市爆满。

  直销化妆品巨头玫琳凯则趁机扩大销售队伍,在去年年底完成了50%的销售额同期增长;台湾液晶平板生产商奇美则适时的研发推出了廉价的电视液晶屏,并且搭上了“家电下乡”的顺风车,表现亦远好于同行。

  这份报告联合发布者之一博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博士认为,企业DNA可以分为7类,分别是韧力调节型企业、随机应变型企业、军队型企业、消极进取型企业、时停时进型企业、过度膨胀型企业、过度管理型企业。前三类企业被认为是健康的企业DNA,后四种被视为不健康的企业DNA。

  在三类健康型企业中,韧力调节型企业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它意味着企业非常灵活,能迅速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进行调整,且始终坚持清晰的经营战略,并围绕它开展业务。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体系失调的危机中,韧力调节型企业所具备的执行两极战略的弹性能力。

  如果中国有更多的韧力调节型企业,面对困境主动改变心态、在产品和营销方面发起灵活的创新,会让中国制造业“脱去旧我,换上新我”。对这些企业来说,他们也会发现,在低成本的乐园之外,中国还是另一个更大的消费乐园。这些,也许是今年值得期待的变化。

来源:南方网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1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 第1楼, mbc 2009-03-05 17:25:08   投诉 支持(218)
    资产千亿的侨鑫集团联合南方医科大学投资的东方药林,3月获直销牌照,如新中国区总裁邱锦云管理,周希俭和杭州三军加盟,我们是他们旗下最有战斗力的蓝钻俱乐部团队,拥有立新皇家,如新蓝钻,康宝莱总裁等大批精英,我们已驰骋在中国大江南北,在第一线亲力亲为地帮助伙伴们拓展市场,只要您召唤,我们会在最快时间过来协助您启动市场!合作的时代,共赢的目标,锦绣的前程,诚寻领导人。上海陈磊 13391386806 QQ1005504021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