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blog.net 文库 » 直销典故 » 风起云涌:忆近20年来那一场保健品商战往事

风起云涌:忆近20年来那一场保健品商战往事

http://www.dsblog.net 2008-12-15 09:34:09

  我们现在讲改革开放这段历史,我觉得它对我们生活的改变实在太巨大了,完全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从我个人来讲,尤其是近20年来,经历了观念上的巨大变革———就说说保健品吧。

  一提到保健品,大家肯定印象深刻———我记得很清楚,二十几年前人们最看重的补品,就是“补脑汁”。夏天“双抢”,农活最忙,大人们干活累坏了,只要呡上一小口“补脑汁”,第二天就又有力气了。

  那时候“补脑汁”这样的补品,两块多钱一瓶,但也不是家家都买得起的。我读中学,参加高考前,班里的同学却是人手一瓶,每个人的课桌里,霉干菜边上就放着一瓶“补脑汁”。农村孩子读书,寄托着全家人的期望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看现在的孩子还吃“补脑汁”吗?早不吃了。我儿子如今也上中学了,他们班上的男生,大家都吃田七胶囊倍力健。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男孩子,长得高、长得壮,运动型的,会更受女生欢迎。不像我们那个年代,学习成绩好最牛。这就是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化。

  酒瓶就学人家洋酒XO,定价159元姜总一听就拍了巴掌,好的,就这么定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一个同学合伙,在县城里搞了一个广告公司。同学刚从深圳回来,深圳,那是开放的前沿,他带回了最新的观念。我们开了衢州地区首家专业企划公司。“企划”是什么?现在我们都知道,在当时,这个词很多人听都没有听说过。我们给好多企业起的名字,到现在还在用,有些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名牌了。

  小县城有个姓姜的老板,他们夫妻俩在城里有一个很小的糖烟酒批发部。他们都还不到30岁。有一天,姜老板来找我,叫我和同学帮帮忙,给他做做营销。做什么营销?保健品。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中国保健品市场已经蓬勃发展,我还特地从网上找了点资料,你看看———“中国保健品产业的兴旺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90年代发展迅猛。仅1993年到1995年,全国保健品生产企业增加了30倍,年销售额增加了12倍,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一个行业。当时保健品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2.8万个品种,年销售额达300多亿。其间涌现出太阳神集团、沈阳飞龙集团、珠海巨人集团和三株集团等在全国知名度很高的企业。该行业起始投入少、审批手续可以很松,市场准入门槛低,但产品利润率惊人地高,市场需求巨大……”

  当时就是这样,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啊,比如“三株”的广告就遍布中华城乡的厕所、牛栏、猪圈的外墙。可能当时全国人民刚刚从温饱走过来,口袋里有了一点钱,健康一下子比什么都重要,什么滋补就吃什么……

  姜老板来找我,也是想做保健品。他的小批发部代理过一个酒类保健品产品,摸到一点门道之后,就想自己做。当时整个中国保健品市场,基本上都是内蒙古的一帮人在跑营销。这个姜老板自己跑到贵州,在一个偏僻小县里,花了两三万块钱买了一个白酒小作坊,准备包装一个药酒产品叫“XX补酒”。我和同学两个人,就成了他的策划、军师。

  姜总带回来几瓶样酒,我一看酒瓶,用一斤装的啤酒瓶装的。不行,太土!要学人家洋酒XO,大肚子的酒瓶,分成半斤装,两个瓶,弄个礼盒一装,“XX补酒”,档次这不就出来了吗?

  定了包装再定价格,在定价问题上几个人有分歧。有人说定58元,有人说98元,我说要不定159元吧。我的依据是谐音“要我久”,这个数字好记、吉利。姜总一听,拍了巴掌,说好的,就这么定,159元!

  于是,所有的产品包装盒上,打上了“全国统一优惠价159元”的字样。接下来就是招兵买马,我们招了学校刚毕业的职高生、高中生二三十人,顶峰时达到100多人。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健品商战,就此漫延开来。

老太太也急了,抢过话筒说了起来第二天电视台报纸一“轰炸”,补酒更是卖疯了

  要说这药酒的成本,我现在把秘密公布出来———真是低得要命。

  贵州遍地酒厂啊,一斤白酒要多少钱?当然酒里也有药味,但主要是当归味。酒的颜色是有点红色,基本上是枸杞子泡出来的。广告上宣传的什么“鹿鞭”啊,什么“人参”啊,哪有那么多。当然,送去有关部门检测的样品里肯定是有这些成分的———说一个笑话,我们做的广告词,都是东抄西抄来的,什么词好听抄什么,“来自贵州人民的问候……提高……改善循环……增强性功能……”反正当时市场上的保健品,功能和配方都差不多。广告词里有些字我们还不认识,比如产品配料里有一个“淫羊霍”,大家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都读成“淫羊槌”。

  卖保健品最大的成本,主要是广告费用。你算算,一瓶卖159元,一瓶酒的真实成本加上包装也就八九块钱,50元算广告费,我们还有100元的纯利润可赚……风风火火闯市场吧。想法也很简单,就找了一张全国地图,一支笔画几下,分区就分好了。策略是先做家门口,先打浙江市场;浙江市场先攻下金华地区。

  我们找了金华比较新、比较高档的宾王大厦,包了两个房间,作为指挥中心。集中精力攻下义乌市场,然后把义乌作为标准版,到其他县市去复制。

  先找当地媒体,电视台、报纸,大做广告。我们做广告,是花血本的。电视、广播是空中部队,报纸是地面部队,传单是游击队,全面“轰炸”。那时在媒体做广告,钱不用先交的,谈好价钱,交点预付款,先把广告做起来。

  等广告“轰炸”了几天,这个产品在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了,再攻医院、商场。当时的保健品,都是走医院为主。人们进了医院,命重要,都舍得花钱呀。医院促销员也以白大褂为主。医生拿红包、回扣,药品也当保健品来卖。我们就做当地主要几家医院的中医生、内科医生的工作,让他们帮助宣传、推销;商场以专柜的形式进入,几天下来,实现义乌市场全面覆盖!

  我是负责整个市场的媒体策划,负责和媒体打交道。广告一轰炸,“XX补酒”马上就火起来了,消费者一大早排队买酒,就像计划经济年代抢购物资的壮观景象。一个星期,上百万元的销售额!老板天天在房间里点钱,一天都是几十万元拿去存银行,那钱真是像流水一样涌来的。

  一时间,“XX补酒”风靡当地,商场门前排队买酒,马路上有人左手挽着女朋友,右手拿着补酒边走边喝。有一个铁路工人,50多岁,自己来专柜买补酒。他无意中对销售员说,这酒喝了两瓶以后,对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蛮好的。我们策划主任听到了,第二天就带上电视台、报社一大帮记者,他拎着两袋酒、拿了500元红包,去慰问他。话筒对着那位工人,对方说了一通治关节炎效果好……策划主任有点急,他其实是想让对方说几句对增强性功能也很有好处。可是老工人大概有点难为情,绕来绕去迟迟不说。策划主任就把桌上的东西推了又推,对方老太太也急了,抢过话筒说:“喝了这个酒之后,效果很不错,我老伴以前一个月没有一次,现在两天就有一次,烦都烦死了……”

来源:衢州日报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共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登陆后即可发表评论哟!请输入您的: 博客名     密码 新博客注册